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重庆巫溪县天元乡有一个村子,它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叫万春村。这个深山里的美丽村庄曾经是一个多年的深度贫困村,伴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万春村终于走出了贫困,他们的脱贫路径说起来和很多家庭都会吃的一道菜有关——腊肉。在脱贫后,村里的腊肉产业又有了新的发展,不仅是传统手艺,还有新的知识含量。
今年2月的一天,天刚亮,重庆巫溪县天元乡万春村村民舒家贵的家里就热闹了起来。虽然要把300多斤的大肥猪装上车,着实把大家累得够呛,但大家都很开心。
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但是过去一家通常只养几头猪,够自己吃就行了。但现在一养就是几十头猪,这在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这一切的转变,要从村里建起了腊肉加工厂说起。每年春节前两三个月是厂里最忙的时候。
万春村因为地处深山、偏远闭塞,连个集市都没有,所以老百姓几乎买不到新鲜猪肉。多年来,村民们一直把猪肉做腊肉、香肠储存起来,以满足全家人一年的肉食需要。而真正把这些肉制品变成符合标准的商品卖到大山以外,是三年前才出现的新鲜事儿。
村民们说的谭书记是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的教师谭鹏昊。2018年8月,他和另外两个人组成扶贫小组被派到万春村,谭鹏昊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万春村山大坡陡、土地零碎,甚至连土里都是石头疙瘩,所以村民们祖祖辈辈靠种植“三大坨”为生,在石头缝里艰难刨食。不得已很多人只能外出打工。多年来,万春村一直是一个深度贫困村。
怎么才能让穷了一辈子的老百姓脱贫致富呢?一开始,谭鹏昊也并不知道。于是他和团队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对全村300多户村民逐一入户走访。结果发现,村民们家家户户都在用土法养猪,有上千头。这些猪吃的是有机食物,喝的是山里的泉水,所以肉味香品质高。看到这里,谭鹏昊有了一个想法。
把猪肉加工成腊肉销往大山以外,这在万春村是很少见的事。因为万春村地处偏远,距离最近的巫溪县城还有100多公里,即便在交通已经很发达的今天,开车也要三个多小时,所以自古以来村民们做香肠腊肉都是为了自家用。不过,谭鹏昊还是想试试。他把通过发展腊肉产业带动脱贫的想法写成了一份可行性报告,很快便得到了驻乡工作队和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不过,上级同意了,村民们却很犹豫。
村民们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如果很容易大家早就干了。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谭鹏昊团队便和村干部逐个谈心,还邀请了几位在外闯荡多年的年轻人返乡创业,给大家带个头。
2018年10月,万春腊肉加工厂成立了,这也是全村第一个由村民入股兴办的集体企业。很快加工厂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2元的价格收购村民的生猪,开始生产腊肉香肠,随后他们又想办法把肉制品销售到了城区。
虽然赚了钱,但也出了一些问题。有1000多斤香肠因为味道太咸或者发酸而被退货,损失了好几万元,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问题在于土法制作全凭经验,没有一个统一的生产标准。这让谭鹏昊团队意识到,必须对工人进行培训。作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的教师,谭鹏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村里开设课堂给村民培训。
从2019年4月开始,乡村课堂已经开了快2年。学员们不仅在家门口就能上学,而且修够学分就能拿到大专文凭,这是以前大家想都没想过的事。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不仅做到了,还给这个乡村学校取了个正式的名字:乡村振兴学院天元分院。
虽然加工厂让一部分村民率先摆脱了贫困,但是村民们还有更高的心气儿、更大的期盼。通过上学他们意识到,如果要走上富裕之路,就得进一步发展生产,这就必须要提升生产标准。
2019年10月,在各扶贫单位的支持下,万春村把原有的加工厂进行了升级,建成总投资200多万元的标准化腊肉加工厂。全村101户村民以股东身份共投资135万元,还有13个贫困户用68头生猪入了股。工厂建成后,三峡职业学院的老师们便经常到现场培训村民。无害化熏烟技术、低盐腌制技术,这些以前村民们闻所未闻的生产工艺,逐渐被接受了。
生产工艺升级、村民职业技能大幅提高,使得万春村的腊肉品质越来越好,生意也一天天红火起来。三年来,腊肉加工产业直接带动万春村33户99人脱贫摘帽。万春村的改变让学院、扶贫干部和村民们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扶贫更要扶智。如何培养一批高素质农民,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才是确保脱贫不返贫、实现乡村振兴的解决之道,所以大家对乡村振兴学院天元分院也就更加重视了。
乡村振兴学院采取“半农半读、农学交替、旺工淡学”的模式教学,引领学员“在网络空间线上学、在地头山间集中学、在腊肉基地实践学”,灵活实用的教学让大家受益匪浅。
接地气儿的乡村振兴学院大受村民欢迎,2019年,43名天元乡村民通过考试成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的学生。对于村民来说,毕业后能拿到大专文凭固然让人兴奋,但更重要的是能够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大问题。
乡村振兴学院的学生李俊除了在腊肉加工厂担任管理工作以外,2020年4月还建起了自己的养猪场。有高校老师做技术支撑,有扶贫车间保证生产和销路,2020年万春村终于整体脱贫,大家终于圆了脱贫的梦。虽然扶贫工作队会离开万春,但他们打造的“不走的工作队”却成长了起来,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对未来他们充满信心。
第一书记走了,但是知识却留下了。有了知识,就能够继续做更多的事情、赚更多的钱,这是村民们的切身体会。腊肉从自家自给自足的食物,发展成为能够热销的商品、能够赚钱的产业,少不了生产工艺的改进,操作流程的规范,产品质量的管理。而这些提升,说到底都得靠学习。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奔小康,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仍然是关键一步,要把产业发展做大,知识技术、眼界本领都不能少。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21年06月06日 20:10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重庆巫溪县天元乡有一个村子叫万春村,这个深山里的美丽村庄曾经是一个多年的深度贫困村。伴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万春村终于走出了贫困,他们的脱贫路径说起来和很多家庭都会吃的一道菜有关系,那就是腊肉。在脱贫以后,村里的腊肉产业又有了新的发展,不仅是传统手艺,还有新的知识含量。 (《焦点访谈》 20210606 梦圆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