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13 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 20201022 非凡“十三五” “从0到1” 夯实创新根基

来源:央视网2020年10月22日 20:12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十三五”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五年规划。在经历很多突如其来的考验,战胜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之后,“十三五”今年圆满收官。《焦点访谈》从今天(22日)开始播出系列报道《非凡“十三五”》,今天播出第一集。“十三五”规划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还专门提到要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近年来国际环境发生的复杂变化,更让我们意识到加强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十三五”以来,基础研究被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中国正在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从历史上看,每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是从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开始的。

“十三五”规划提出,要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随后出台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进一步要求,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要大幅提高。五年来,我国通过一系列改革组合拳,不断完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

“十三五”期间,从基础研究做起走自主创新之路,中国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北斗系统建设迈上新台阶。从2017年11月起,两年半时间高密度发射18箭30星。

2020年6月23日上午,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经过在轨测试等一系列工作,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宣布开通,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从1983年“双星定位”理论提出,历经30多年的探索实践,三代北斗人打破国外技术封锁,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不过当初,是否要发展自己的导航系统大家意见并不统一。

卫星导航系统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国重器,经过争论,我国决定走自主创新之路。然而,又一个难题摆在大家面前: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技术能力和人才储备都无法与美、俄相提并论,很难一步跨到全球组网。为此,我国创造性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000年建成北斗一号试验系统,2012年建成北斗二号区域系统,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全球系统。

从无到有,从区域到全球,在这条自主创新的路上,北斗团队要攻克的“卡脖子”技术有很多。

星载原子钟被形容为导航卫星的心脏,它的精度决定了导航时间、位置的准确度。原子钟的工作原理涉及量子物理、电学等多个学科,各项技术指标要求相当严苛。然而,北斗工程建设之初,我国还没有完全掌握这项技术,只好从国外引进。但在签署协议时,外方却突然提出交付时间要大幅推迟,指标也不能保证。

国产原子钟成功上天,背后是科研人员无数次挑灯夜战、开拓创新、技术攻关的结果。北斗三号配备的铷原子钟整体性能大幅提升,精度相当于300万年只有1秒误差。包括原子钟在内,经过400多家参研参试单位30余万人的接续奋斗,北斗三号还攻克了星间链路等16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关键器部件百分百国产化。

不仅仅是北斗,“十三五”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涌现一批创新成果:“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飞向太空、第二艘航母出海试航,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下线等等。

2019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2.17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19%。这其中,基础研究投入不断增加。

“十三五”以来,资金、人才加速流向基础研究领域,源头创新越来越受重视,但与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相比,中国的研发投入强度仍有差距,重大原创成果偏少。近年来,中兴、华为遭遇“围追堵截”,就暴露出我们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的短板。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尤其是全球化技术开放遭遇挑战,关键核心技术走自主创新之路已成大势所趋。

深圳,中国的创新前沿,市场活力充沛,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强,然而基础研究薄弱却同样曾是这里的软肋。

建市之初,深圳科研院所为“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重大创新载体较少,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不足,成了制约深圳进一步成长的短板。

过去,国内外各种科研成果引进到深圳,可以迅速得以转化,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这成为深圳过去四十年科技创新的一个优势和特点。但是面对未来发展,深圳是否还是主要依靠这种模式的成果转化呢?

“十三五”以来,深圳密集推出了促进科技创新、人才优先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激发创新潜能。

两年前,广东省重点实验室——鹏城实验室落户深圳。起步虽晚,但深圳拿出的补基础研究短板的力度和效率却让科研人员印象深刻。

成立仅两年,这个深圳原始创新领域的重点建设平台就吸引了二十多位院士、十多个前沿项目科研团队加入实验室,并初步建设了“鹏城云脑”等四大科学装置,设立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5个研究中心。

今年,深圳的基础研究工作再次提速。科技部等部门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深圳被正式明确为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切实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深圳率先立法,要求市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并针对科技创新的生态链作出很多新设计。

目前,深圳已累计设立基础研究机构12家、组建诺奖实验室1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6家,各类创新载体2642家。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300亿元。

不仅仅是创新前沿深圳,“十三五”以来,从国家到地方,针对加强基础研究的改革举措陆续出台,加强基础研究的步伐正日益加速。踏踏实实做好基础研究,更多实现“从0到1”的突破,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

“十三五”以来,基础研究的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们采取的一系列地改革举措也取得了很多成效。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基础研究急不得。对于科学家来说,基础研究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剑”,我们也要有耐心和恒心,在资金投入、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等方面不断完善。只有不断提高基础研究水平,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真正走向科技强国。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20年10月22日 20:12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十三五”规划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还专门提到要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近年来国际环境发生的复杂变化,更让我们意识到加强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十三五”以来,基础研究被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中国正在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焦点访谈》 20201022 非凡“十三五” “从0到1” 夯实创新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