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叶永安教授:国家中医医疗队,就要啃硬骨头

CCTV专区 CCTV-10科教频道 来源:央视网2020年03月29日 13:03 A-A+

从1月27日紧急驰援武汉到3月中旬,北京中医药大学医疗队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病房呼六病区积极作战,展现了国家中医医疗队的仁心仁术和中西医结合救治重症患者的显著效果。第二批国家中医医疗队队长叶永安教授说,国家中医医疗队,就要啃硬骨头。  

2月28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ICU病房,上着呼吸机的周某,氧合指数85,四末不温,循环功能不佳,生命垂危。第二批援鄂国家中医医疗队、北京中医药大学团队总领队叶永安教授马上赶到病房,在查看病情后,决定进行中药干预。服用中药后,周某的情况迅速好转。两天后,已经具备了拔管条件。  

在重症ICU病房,像抢救周某这样的生死对决,每天都在上演。在这个以西医为主的特殊病房,面对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中医药如何在千钧一发之际力挽狂澜?是中医团队面临的最大难题。  

出征:山鸣谷应,精锐尽出  

1月27日,在张耀圣教授带领下,一支由北京东直门医院东城、通州两院区和东方医院共40名医护人员组成的精英中医医疗队,踏着晨曦奔赴疫情一线。这是驰援武汉的第二批国家中医医疗队,他们将赴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作战。  

从接受任务到战队抵鄂,只有不足三天时间。  

白衣执甲,逆行而上,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医疗队抵达武汉  

1月2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东直门医院和东方医院各自组建一支20人的成建制队伍,火速出征武汉。  

当晚19时22分59秒,东直门医院工作群跳出支援武汉疫区的报名通知:完全自愿,医院综合选派。35秒后,感染科医师赫伟丽第一个回复:生命所系,性命相托,职责所在。这35秒,基本上就是阅读信息和打字回复的功夫,没有思考时间。医者仁心,是中医人共同的初心。  

如果说赫伟丽不假思索的请缨体现了青年医生的热血,那么刘大新的请战则有几分悲壮,这位60多岁的东方医院耳鼻喉科原主任说:我坚决申请去一线!我已退休,无牵无挂,不像年轻人上有老下有小。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国难当头,更是这位古稀老人的真实写照。  

令出如山,山鸣谷应。几小时内,几百余名医务工作者主动请战。  

很快,两支涵盖重症、呼吸、影像、院感、护理等专业的40人成建制队伍集结完毕。为保护医护人员安全且不给前线增加负担,两院统筹协调N95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医用防护用品和纯棉短袖、一次性内衣裤、纸尿裤等生活物资,为即将出征的战士们备足行囊。  

临时党支部成立 

1月27日,医疗队抵达武汉。队员们只有短短两天的时间调整,便要奔赴战场。面对陌生的环境、未知的病魔,院感培训、物资采购等问题接踵而至。由于队内党员与非党员人数恰好对半,队长张耀圣提出“一对一结对子”方法,让每名党员和一名群众结成对子,大家扭成一股绳儿齐上阵。接下来的工作,从生活物资的采购到科学改造隔离病房、优化就诊流程、完善病人的分层管理。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是人心齐、泰山移。   

红色的旗帜、红色的队服、红色的党徽,为乍暖还寒的荆楚大地注入了生机与活力。1月30日,这支红军进驻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六病区,这所距离华南海鲜市场最近的一所医院,是这次疫情的“风暴之眼”。  

学习感控知识  

哭泣后,再面对现实;绝望后,又重生希望  

北中医团队接管的呼吸六病区,是由原医院泌尿科、心脏科、妇科合并的病区,位于医院老楼的六楼顶层。因为条件限制,医护人员需要爬楼梯,把大量的医疗物资搬上去。30日15时,病人陆续进入病区,北中医队员们正式进入隔离病区。  

梁腾霄医生询问患者病情  

疫情的发展速度之快,远远超过了将士们的想象。不到两小时,病区就住进了9名病人。很多患者原本就有基础疾病,因为贻误了住院时机,收治时已是重症。医护人员在隔离病区的工作虽与平时无异,但不断响起的警报声提示他们,这里是真正的战场,是生与死的考验。  

医疗队接收患者入院  

刚接手病区时,医疗物资相对紧缺。为了共克时艰,北中医团队最大限度地实行6小时工作制。也就是白班和夜班轮替上,医护人员6个小时只能用一套防护用具。这意味着,只要穿上防护用具进入隔离区,他们就不能吃饭、喝水、上厕所…………  

护士长组织护理交接班   

由于穿脱隔离服程序复杂,每个人都要在憋气、厚重的隔离服中至少待7个小时。90后护士小伙伴耿旭骄傲地说,她已经养成了六个小时甚至七八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的“好习惯”。  

叶永安教授中医查房 

隔离病房只有一扇门,但有时,内外却是阴阳相隔的两个世界。   

公共区域消毒  

“把这个送给我妈妈吧!”隔离门外,一个50岁左右的男子拿着两瓶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执意要交给护士杜渐。“明天再来吧,今天已经过了送物品的时间”,杜渐说。门对面一阵沉默,过了一会,这个神色凝重的男人抽泣道:“我妈已经是‘白肺’了,做为儿女,我想尽尽最后的孝心。明天,估计老人家就用不上了……”  

在隔离病房,有时,这些经历太多生死的白衣天使们也深感无力。她们常常哭泣后,再面对现实;绝望后,又重生希望…………“逝者已矣,我们要去为下一条生命而努力。”共同的信念,砥砺着他们开启新的一天。    

博弈:仁心仁术,随证化裁  

北中医团队临危受命,在西医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作为中医国家队驰援武汉,能最终取得骄人战绩,致胜的法宝,除了中医人向死而生的大爱精神,就是护佑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的中药。医者仁心仁术,是中医人和疫情展开殊死搏斗的信心和勇气。   

叶永安教授调整中药方剂

呼六病区隔离病房以重症患者为主,北中医团队用“仁心仁术”给予了患者最好的救治。他们坚持“规范治疗,发挥特色”原则,秉承“一人一策,随证化裁”的思想。注重体质、疾病、症状“三结合”、中西医相结合、中药方剂与中医技术疗法相结合的治疗,同病不同治、同病不同方,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为患者进行中医诊脉  

面对患者出现的高热、喘憋、乏力、腹泻等症状,护理团队采用针灸、耳穴压丸、摩耳操等疗法。他们还及时、耐心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  

为患者进行针灸治疗   

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隔离病房患者都明显好转。有位患者起初不太信中医,亲身体验到疗效后,说:“中医这次是真让人刮目相看,我连续7日没再烧,也不咳嗽、不腹泻、不乏力,胃口好,精神也好。”  

为患者进行耳穴压丸治疗 

2月15日,呼六病区5名确诊患者出院,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在不吸氧的状态下氧饱和度达标、活动耐力增加,恢复效果很好。这是北中医团队接诊确诊病房以来的首批出院患者。  

与患者初入隔离病房时的满面愁云相比,中医药的救治效果让他们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创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随着越来越多的患者康复出院,原本拥挤的呼六病区在2月下旬已不像刚来时那样忙碌了。但是,隔离病房的另一侧,重症ICU病房里,还有一些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仍挣扎在生死边缘,命悬一线。当时,中医药参与危重症救治的,仍属凤毛麟角。  

人命关天,责无旁贷。传染病学专家叶永安教授带领北中医团队第二批医疗队员,于2月17日紧急增援武汉前线。他此行的目的,就是要攻克中医药治疗重症难题。  

ICU病房内的中医脉诊

“中医药前期主要是在轻型、普通型及部分重型患者干预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如何在重症、特别是危重症患者中体现出中医药的疗效,创造性地将中西医结合起来,提升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是我们中医国家队应该去努力的方向。国家队就是要去啃硬骨头!”叶永安说。  

回溯历史,中医药抗击时疫源远流长,历朝历代中医药活人无数,其中不乏急危重症患者。新冠肺炎病毒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必须有大量的临床经验总结才能准确用药。叶永安决定,深入新冠危重症最集中的ICU病房,获取第一手危重症新冠肺炎的中医资料。让中医药参与危重症救治,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在ICU内进行病例讨论  

众所周知,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而ICU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由于呼吸道持续开放,空气中病毒含量之高是所有病房之最,被称为“红区中的红区”。  

为了采集第一手资料,叶永安教授团队进入ICU病房查房,这也是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首次接受中医查房。ICU共有8名危重症患者,都是机械通气。3名已做气管切开,5名保留经口气管插管。  

通过密切接触、病例分析,叶永安团队认为,新冠肺炎属“湿毒夹风之疫”,其总体核心病机是“湿、毒、风、虚”。

“本次疫气为湿毒夹风之邪,禀风之气而具快速染易之能,直入于肺,体虚之人更易受病。阳气旺盛者,可直解湿毒而病愈。阳气亏虚者,湿毒难解。下至中焦脾胃,脾胃强则至此可愈,脾胃弱则病势转危。至恢复期,多见肺脾气虚,气血瘀滞之象。”  

重症:中西结合屡建奇功  

通过对病情仔细的分析、研判,叶永安团队成员坚定了中医药参与危重症患者救治的信心。但是事情,并非想象的那样简单。  

在临床中,望闻问切是中医收集临床信息的核心手段。但是重症监护室的病人上着呼吸机,无法问诊、无法观察舌象;胳膊上捆着监测袖带、手背扎着输液针;再加上医生带着两层手套,切脉非常困难。这些,都是中医诊断面临的新困难。如何对ICU内危重症患者精准辨证,如何给他们对症下药?

医疗队在ICU病房查房

患者周某,76岁,重型新冠肺炎入院,合并有心脏病和重度前列腺增生。入院后静息指氧持续低于93%,经规范治疗,病情未得到改善,很快因难以纠正的呼吸衰竭,转为新冠肺炎危重型,需要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通气,进而转入ICU。期间,患者因感染性休克、Ⅰ型呼衰,病情曾一度危重。叶永安教授查房后,给予中药汤剂治疗,一副药后,患者循环及呼吸明显趋于稳定,肺脏氧合能力快速改善,呼吸机支持压力水平减低,给氧浓度由60%稳定降至40%。两天后,患者竟奇迹般具备了拔管指征,随即顺利拔管脱机。如今,患者在普通病房继续进行治疗,目前已拔除胃管,可自主下地行走。 

与“死神”的较量还在进行中,3月3日,ICU病房77岁患者孟某的情况急转直下,血氧饱和度达不到85%,虽给予高流量吸氧,但其低氧状态始终无法纠正,APACHE Ⅱ评分31分,SOFA评分8分。新冠肺炎重症监护室主任王夜明团队紧急给予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3月4日,孟某出现了一次心脏骤停,予以心肺复苏后,孟某恢复自主心跳,但病情危重。  

3月6日,患者处于休克状态,需要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支持,持续呼吸机辅助通气,氧合指数<100,多脏器功能障碍,西医团队一致判断预后很差,死亡风险极高,很难扭转病势。叶永安团队对该患者进行了中医查房。因为不能在腕部准确切脉,叶永安运用三部九候诊法,在颈动脉、踝关节拿脉,同时灵活采用脏腑辨证及卫气营血等理论,认为该患者属湿毒伤阴、津亏气耗,造成了气阴两伤、心神失养的临床表现。又综合五运六气理论,今年气候属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叶教授决定,运用司天方正阳汤,加大剂量益气养阴药进行治疗方案调整。  

在中西医共同努力下,仅仅6天时间,3月12日,孟某就顺利的拔管脱机。3月16日,当叶永安教授再次深入ICU查房时,孟某不仅意识清醒,还主动要求喝冷饮,情况大为好转。“这是一场高水平的综合救治。”王夜明教授在一旁感慨地说。目前,这名患者已达到出院标准,出院回家调理。 

 

与ICU医生进行交流

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他ICU里患者的情况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叶教授团队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根据中医创新疗法,综合五运六气、脏腑辨证及卫气营血等理论及三部九候诊法的中医“组合拳”,在中医药治疗重症患者中取得了出其不意的疗效。“救治重症、危重症患者是对中医所学知识的高度浓缩,中医人应注重天人合一,采用多种经典理论相结合,融会贯通于患者的治疗,方可取得临床疗效。”叶永安表示。  

在开具处方时,掌握好“度”是关键。叶永安认为,重症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存在着阴虚、脾虚、气阴两虚等多种证型,且在阴虚中有热或夹有湿,兼有外邪,这给治疗带来了很多挑战。袪湿容易伤阴,而补益太过又容易碍邪。因此,补阴补气,清除邪气均不宜太过,需要掌握好“度”。“这如同在悬崖上施药,不能有丝毫的闪失。”叶永安说,中医治疗要调整个体身体状态至阴平阳秘,进而达到身体平衡、疾病自去的效果。  

在叶永安教授带领下,北中医团队负责的呼六病区重症患者的治疗取得了明显效果,危重症病例拔管率、治愈率稳步提升。3月2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对病区作出调整,把呼吸重症八病区的19名患者顺利有序地转入到了北中医团队负责的呼吸重症六病区,进一步提高医疗效率。  

在北中医团队医护人员的全力配合下,经过中西医结合创新治疗,一个又一个重症患者转危为安。  

重生:拯救生命,春暖花开  

回想刚来隔离病房时,面对病人们的无助与恐慌,医护人员大声告诉患者:“我们是从北京来的,是专门来帮助你们的。”权威专家团队的暖心话语,让隔离病房的患者们,心中安稳又感动。五十多天的时间,北中医队员们,把病房当作家,把病人当亲人。他们同舟共济、砥砺前行,在隔离病房里,留下了无数的温情与感动,把一个又一个患者平安送回家。  

病例讨论    

治疗期间,北中医团队创造了很多奇迹。有一剂药将患者的高热退下来,有心率120次/分钟、针灸几分钟后降到90次/分钟以下,有用中药将高龄危重患者救治平安,有通过中西医高水平综合救治高龄危重插管患者顺利拔管脱离险境的等等。一个个成功的案例,给一个又一个患者带来了战胜病魔的信心,给一个又一个家庭带来了希望和欢乐,让越来越多的武汉和湖北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查房 

3月5日上午,北京中医药大学驰援武汉临时党支部举行了一场激动人心的党员发展大会,经过一个多月“火线”考验,临时党支部同意接收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各三位医疗队员成为预备党员,“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铿锵有力的宣誓声回荡在武汉战地的上空。一个多月来,北中医团队以临时党支部为战斗堡垒,互相帮助、互相提醒、互相配合,形成了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渡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北中医团队抗疫第一线。

火线入党发展大会  

北中医团队在武汉的45天里,共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03例,其中重型80例,危重型7例(有创机械通气5人),中医参与治疗100%,重型及危重型总有效率91.95%。  

回望这段特殊的抗疫时光,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负责人对北中医团队表示了由衷的感谢,“他们的到来让我们充满了战斗的勇气。”叶永安教授感受更深,“希望这场战斗尽快结束,希望我们的医务人员都平安地回到岗位,希望我们的同胞都能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希望中医药能够在保护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依依惜别  

昔我往矣,雨雪霏霏。今我归兮,樱花依依。北中医的团队现已班师凯旋,隔离休整。随着国际疫情的蔓延,他们正厉兵秣马、枕戈待旦,时刻准备着,为中医药走出国门,救治更多的世界人民蓄势待发,履行中国中医“仁心仁术、悬壶济世”的不老誓言。  

班师凯旋的国家援鄂中医医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