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13 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 20190917 驻村第一书记 心在这里扎根

来源:央视网2019年09月18日 11:19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甲石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是一个偏远又贫困的苗族村,这个村子山高坡陡,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几乎与世隔绝,除了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很少有外人到来。三年前,大老远从北京来了一位年轻的“驻村第一书记”,到村里搞扶贫。冷不丁来个外地人,说要带大家脱贫,村民们心里怎么想?大山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连洗澡都成问题,大城市里来的这位第一书记能不能适应?一句当地方言都不会说的他能不能顺利开展工作?三年后的今天,甲石村有没有变化?

“我的爸爸原来白白的、帅帅的,可是现在晒得黑黑的了,因为他在贵州高原大山里的贫困村扶贫。在我还上幼儿园的时候他就去了,到现在三年多了还没回来,我也很想念爸爸。”——这是北京市育英小学二年级学生姜亭伊写的一篇日记。他的爸爸姜海泉是审计署的一名干部。2016年2月,姜海泉来到贵州黔东南这个苗族小村寨,开始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

初到甲石村时,“荒凉”是他对甲石村的第一印象。进村的盘山路尘土飞扬,不时还会遇上山体滑坡;土路连接各户,雨天里更是行走不便;村子里没网络,电也不稳定,这让一个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北方汉子一筹莫展。

村里没有覆盖4G网络,姜海泉只能每周去镇上有网络的地方和家人视频一下,报个平安。

生活上的困难可以适应,可以忍受,最麻烦的还是工作很难开展,村民都不信任这个北京来的外地人,还背地里叫他“小北京”。

从北京到贵州,从城市到农村,各方面的不适应,也曾让他在心里打过退堂鼓,但心里有份责任,使他咬牙坚持了下来。

在村里的时候,最戳姜海泉心窝子的,是村里幼儿园的那些孩子们。幼儿园外墙脱落,桌椅门窗破旧,两个旧板凳上放一块木板,就搭起了孩子们休息的地方。

姜海泉说:“那时候我的姑娘也是上幼儿园,对比起来一看那个就觉得,这个对比特别有冲突,心里面让人非常受不了,冲击力太强。我记得最深的是2016年我刚来的时候,我姑娘就说:爸爸,村里小朋友们没有玩具,我这儿有玩具挺多的,你都带给他们吧。”

不仅村里的幼儿园条件差,镇上的小学还没有食堂,户外搭个棚子,孩子们到了冬天连一口热饭都吃不上。

姜海泉说,首先得想办法把这幼儿园改了。在姜海泉的努力下,幼儿园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镇上的小学在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帮助下新建了食堂。看到小学生过冬的棉被单薄,他还发起了一个小型的募捐活动。

不到一天半的时间,就募捐到了将近1300床棉被。姜海泉很有感触:“从扶贫来讲,肯定不是你一个人能干的事情,它是需要一个整体,一个团队,包括整个社会的一些力量。”

从修学校开始,姜海泉一点一点从外面争取资金,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带领村民搞基础设施建设,谋产业发展。

甲石村一天天变好,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村民们也从最初的不信任,到慢慢熟悉、接受这个踏踏实实为村民办事的“小北京”。

甲石村山高坡陡,资源匮乏,产业发展十分困难。这几年,在社会各界的帮扶下,姜海泉带领甲石村种吊瓜、种香菇、种火龙果,产业已经初具规模。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连续高温天旱,甲石村的香菇基地的生产水源出了问题。姜海泉赶紧召集村民,上山寻找新的水源,最终大家齐心协力,从山沟里把水引了过来。夜幕降临的时候,香菇大棚里喷洒的水滴不仅滋润了干涸的菌种,也滋润了村民们的心。

从驻村的第一天开始,有点大事小情,姜海泉事必躬亲。除了带头去外面跑项目,修路建房,发展产业,不管是找水源还是培训村民,村里但凡有什么问题,村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他。

贵州丹寨县甲石村驻村干部左亚丽说:“什么事他们都会去找他,比如说今天突然下暴雨了,不来水了,哪个水管坏了,想着第一个事情就是找姜书记。家里有什么小矛盾,有些孩子读书的,也会来向他咨询一下学习的方法。”

姜海泉是做审计的干部,所学的专业跟农业毫无关联,但如今到了甲石村,他不但要学,还要把学到的农业知识传授给村民。

他说:“我们也是自己边学边干,把自己弄成个土专家,先从专家和技术人员那里把这些技术争取学得越多越好,我们学通弄明白以后,就像火种一样,一个个再散开,把这些东西再传给大家,让大家做得越来越好吧。”

在很多个晚上,姜海泉就像现在这样,回到宿舍匆匆对付一口,还要去村民家走访,化解矛盾,处理问题。

村里新修的产业路排水系统没做好,前不久下大雨,雨水夹带碎石全都冲到了村民杨秀珍家的宅基地上。姜海泉说:“我们在这儿驻村的,天天就是这样处理各种矛盾,化解这些纠纷。我们去做工作呢,肯定是难度挺大的,有的时候碰到不好做工作的,不是一次两次,十几次、二十次上他家门去,就是这样,慢慢地让他理解你。”

姜海泉为甲石村所做的点点滴滴,村民们看在眼里,也记在了心里。

姜海泉说,有的村民跑到他这里,也不会表达,就送来自己家的几个鸡蛋、一点糯米,或者一小壶酒,这都是他们搞喜事的时候最珍贵的礼物,这让姜海泉心里感觉很温暖。

姜海泉从2016年2月开始来到贵州这个苗族村寨,两年任期,照理说,到2018年2月,姜海泉就可以回到北京原来的工作岗位。但那时,正好是村里香菇基地建设最紧张的时候,这时候走,姜海泉心里有些纠结。

姜海泉心里想着,产业发展刚开始,舍不得走,村民们也害怕姜书记走了就不会再回来,他们给姜海泉单位的领导写了一封联名信,希望他能留下来再干一年。

想着离任以后再难有机会回到村里,姜海泉2019年春节都没有回家,留在村里跟村民们过了一个春节。续任的一年里,姜海泉带领村民把香菇基地发展起来了,火龙果也试种成功。今年上半年,驻村三年的姜海泉正要离开,村民们第二次联名写信,请姜书记再留一段时间。

驻村干部左亚丽说:“那些老人家就觉得他走了,心里特别伤心,吃完饭就一直哭。有一个党员哭得,那个支书一直送到他家都没有哭好。”

贵州丹寨县甲石村党支部书记李大春说:“群众也是知道,他们也是理解,不过是没有办法,现在他们说,现在是最后一次挽留他了,下一年他走,我们就高高兴兴送他走了,现在是挽留他第二次了。”

在甲石村的1000多个日夜,与村民朝夕相处,姜海泉早已把甲石村当成了第二故乡,但心里始终牵挂着远在北方的家人。

姜海泉说:“对我姑娘其实我觉得确实缺失挺大的,挺遗憾的。我来这边的时候她才刚3岁,现在马上都上二年级了,基本上小孩最好玩儿的时候,都没陪在她身边。”

姜海泉的女儿姜亭伊说:“爸爸已经有三个儿童节没有陪我了,但是他给我写了一封长长的信,看得我都哭了。他说,他要让山里的孩子,也过上和我一样幸福的生活就回来。”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9年09月18日 11:19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有一个偏远又贫困的苗族山村,这里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几乎与世隔绝。三年前,一个北京小伙子来到这里,打算要带大家过上好日子。对这样一个“外人”,村民们心里会怎么想,大城市里来的他能不能适应?一句方言都不会说,他能顺利开展工作吗?三年了,村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焦点访谈》 20190917 驻村第一书记 心在这里扎根)






收视TOP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