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人物》节目预告:在敦煌莫高窟“面壁补过”的大国工匠(6月28日)

CCTV节目官网-CCTV-10 人物 来源:央视网2019年06月26日 16:20 A-A+

李云鹤,敦煌研究院文物修复专家。他修复了包括敦煌在内的壁画共4000多平方米,塑像500余身。作为中国文物修复界的泰斗,年近九十的他至今仍奋战在壁画修复保护的第一线。

壁画病害如何解决

1956年,李云鹤从老家山东来到敦煌。在三个月的试用期里,李云鹤负责打扫洞窟。那时的莫高窟还没有进行加固,栈道摇摇欲坠。莫高窟内的壁画斑驳掉落,像是一位缠绵病榻的老人,身上积满了风沙。

李云鹤决心修复这些满目疮痍的壁画。为了搞清楚壁画病害的成因,李云鹤就地取材,将莫高窟前大泉河的淤泥晒干成质地细腻的澄板土,加不同水量和成“敦煌泥巴”,表层涂上颜料,再用日晒、风吹、火烤等土办法来模拟洞窟壁画的材质与环境。

为了了解自己修复的这些壁画是如何创作的,李云鹤还曾向美术组的老师学习绘画与雕塑。就这样,李云鹤为修复敦煌壁画的工匠树立了一个高标准,那就是要懂化学、物理也要懂艺术,还要精通木工、铁匠、泥工等各种手艺。

修复壁画是一项耗时的工作,不仅要有耐心更要精细入微,李云鹤每天只能修复不到0.1平方米。两年后,这座濒临毁灭的唐代洞窟在李云鹤的手中“起死回生”,没有受过任何专业修复训练的李云鹤,成功完成了第一次自主修复洞窟的工作。

重层壁画如何剥离

莫高窟始建于前秦时期,迄今一千余年的时间里,有些洞窟壁画被重新绘制,这样就会覆盖以前的内容,于是在莫高窟就形成了重层壁画的现象。如何既不破坏表层壁画,又可以让后面的内容重见天日,确实是个两难的选择。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李云鹤尝试在两层壁画中的表面一层的空位置做了模型,用这个模型带着表层壁画,把它拉出来,拉出来以后就可以看到后面的壁画了。甬道上的壁画原来比如说是两米长,经过李云鹤的处理,加成了四米长。这样一来,既可以看到晚期的壁画,往里走又看到早期的壁画,并且还可以看到它原来的结构是什么样子。

    李云鹤将表层的宋代壁画,移接在下层的唐代壁画旁边。一边古朴,一边鲜丽,仅6平方米的甬道,竟然使两个朝代的艺术跨越千年之后在同一平面上握手相逢。他创造性实施的“甬道重层壁画整体揭取迁移技术”获得19851986年度国家文化部科技成果四等奖。

大国工匠 “面壁补过”

2019年,李云鹤荣膺2018“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称号。然而,直到“大国工匠”颁奖的前一天,李云鹤才从5米多高的脚手架上撤下来。长期蹲、站、跪的姿势,已经导致他的双腿肿胀挫伤,这种职业操守背后显现的是一种不平凡的精神力量。年近九十高龄的李云鹤坚持亲临一线,自己动手修复的同时,也在指导年轻人工作。

   文物修复是一项与时间赛跑,注定艰难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在行走于沙漠戈壁的这条道路上,李云鹤老人的选择是勇往直前。

 

 62815:10播出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