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背靠历史 面向未来 传承属于我们的“中国记忆”

CCTV节目官网-CCTV-10 2019中国记忆 来源:央视网2019年06月06日 17:23 A-A+

文化遗产,是时间留给心灵的路标,是先贤对后辈娓娓诉说的往事。它们承载着过去,是我们记忆的灯塔,让我们背负昔日的荣光,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的文化遗产,央视科教频道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1968日共同推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特别节目《2019中国记忆》。这一次,《中国记忆》以文物追索、科学保护、文化传承为主题,向我们呈上了一场饱含历史厚重和人文情怀的文化盛宴。 

文物追索,见证祖国强大 

2019323日,中意双方代表交换了关于796件套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的证书。410日,漂泊海外多年的中国文物终于回到了故乡的怀抱,这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流失文物回归。 

这批文物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时候,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归来!

  

一百多年前,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园中的稀世珍宝也尽被掠走。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国家的强盛,对包括虎鎣在内的圆明园流失文物的追索从未停止。 

20186月,在国家有关方面的各种努力下,有着3500年历史的青铜虎鎣,在历经了150余年的漂泊后,终于回家了。 

   

1894917日的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经远舰被日军四艘战舰包围,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头部重创身亡,大副陈荣相继阵亡,陈京莹接替指挥经远舰,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20187月,一支联合水下考古队集结在这片海域,来自全国的十多名水下考古队员轮番潜入水中,展开考古调查。他们要找寻的,就是沉没百年的经远舰。 

   

历经两个多月的水下发掘,考古队员们有了重大的发现:这艘被泥沙掩埋着的战舰,就是长眠海底一百多年的经远舰。 

从流失文物的归来,到甲午海战亲历者经远舰重新浮出水面,它们的归来,无一不是祖国日益强大的表现。 

“黑科技”助力文物修复 

修复一件文物,有时需要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修复师们通常都是与枯燥和寂寞相伴。而文物修复不仅需要高超的手艺,还要一份长年经受清冷的耐心和坚守,更要有一份对历史的敬畏和使命感。 

在《2019中国记忆》里,我们看到青铜器修复师三代传承青铜器修复技艺,只为让国宝更好的传承历史。 

   

箭扣长城,海拔1141米,蜿蜒盘卧在悬崖断臂之上,因整段长城形如满弓的扣箭而得名。由于地势险峻缺乏维护,箭扣多年来自然风化严重,倒塌现象随处可见。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借助无人机和人工智能技术助力箭扣长城的修复,为施工前后对比提供了精准的依据,大大节约了沟通成本,将长城保护工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梁思成弟子、古建筑大师郭黛姮将三维技术引入古建复原工作,将数十年严谨的学术积累和崭新的数字技术结合,实现了圆明园的数字化复原。 

在她的工作中,保护与传承并重的价值理念得到了完美地诠释。 

   

文化传承,让历史照进现实 

文化遗产不但要保护,我们还要努力将它所承载的文明开枝散叶,纵横四海。如今,借助针灸铜人传承至今的针灸医学,吸引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外国友人竞相学习。 

1975年开班以来,中医科学院国际针灸培训中心的老师们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培训了三万多名国际学员,他们遍布全球134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中国针灸医学在不同族群中的跨文化、跨区域传播。

  

茫茫戈壁大漠中,一座长达45千平方米的巅峰画作,两千多尊精雕细琢的泥质彩塑,跨越千年,闪耀着昔日的盛世之美。这,就是敦煌。 

如今,敦煌艺术的传承者们,正在用全新的手段将千年的艺术激活,播撒至更加宽广的天地。在2019年维也纳中国新年音乐会上,敦煌华美服饰在中国乐曲的旋律中翩然起舞,令世界为之惊叹。  

从文物追索到文物修复,从文物修复再到文化传播,在《2019中国记忆》中,我们借助新的理念,活跃的形式,让文化遗产走近我们的身边,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借助《中国记忆》的脚步,我们认识到,历史文物从来都不是玻璃罩里冷冰冰的器物,而是与我们的血脉相连,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它既是我们值得骄傲的回忆,也是我们以史为鉴的警钟,更是让我们昂首向前的动力,成为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道路上的坚实依靠。 

扫码参与《中国记忆》互动

 为国宝点赞,玩拼图游戏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