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开讲啦》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 到延安去(6月8日)

CCTV节目官网-CCTV-1 开讲啦 来源:央视网2019年06月06日 14:57 A-A+

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68日,是世界海洋日,是高考的最后一天,是《开讲啦》播出的日子,更重要的是今天也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今年的主题是保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所以今天我们请来了一位开讲嘉宾,关于这个活动日和主题他能够给我们做出最准确的解读,他就是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

到延安去

节目开篇,顾玉才专门从青年人的视角出发带领大家走进延安,这个西北小城的交通并不便利,但是在八十余年前,突然在三千人左右的情况下,一下子涌进了四万青年人聚集在此。到底这个地方有着怎样的魅力?当时那些和今天收看《开讲啦》节目差不多年龄的青年人,为什么要聚集在那个地方?为了找到答案,顾局长第一站就带领我们来到了鲁迅艺术学院旧址。我们熟知的《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冼星海,词作者光未然,作家茅盾,丁玲等,当时都生活于此。这些年轻人中,最小的像著名的诗人贺敬之,来延安的时候只有十六岁。还有一位来自印尼的华侨孔迈,当年只有十九岁

顾局长在节目中说:“当年延安有人把它形容为‘赤脚天堂’,来延安是要打赤脚的,这只是一个比喻,因为当时延安的物质生活很苦。但延安又是天堂,在这里你受到尊重,受到优待;你可以发光发热;你可以实现你的人生价值。”

“在任何时代,青年人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回答青年代表提问时,顾玉才这样说。八十年前,那个时代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当时的青年人,为了国家的存亡而作出自己的奉献。现在的青年人,也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努力,他们的年纪跟当年奔赴到延安的那群青年人差不多大。所以,我们都一样!

《黄河大合唱》竟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我们现在熟知的《黄河大合唱》就是创作于当时的延安。光未然在手术后的病床上只用了五天的时间,就口述了四百行的歌词;冼星海在发烧的情况下,仅用了六天六夜就完成了曲子。并且,顾玉才在现场还讲述了一个小花絮,让现场同学都觉得“不可思议”。

冼星海曾在法国留过六年学,他养成了用咖啡提神的习惯,但当时的延安上哪儿找咖啡去,所以他的妻子钱韵玲,就把黄豆炒熟磨成面给他冲成土咖啡喝。另外,冼星海是广东人特别爱吃糖,尤其创作的时候,他需要吃糖来增加创作的灵感。最后,他的好朋友光未然找人借了二斤糖给他,冼星海就抓一把糖谱一段曲子完成了这部不朽的名作。

我们今天的乐队演奏《黄河大合唱》的时候各种乐器是一应俱全,但是当时在延安乐器是很少的,但是学习、排练、演出需要乐器怎么办?他们就用装汽油的铁皮桶做音箱制成了一件低音贝斯,还用平时吃饭的搪瓷缸子,模拟黄河奔腾咆哮的声音。从此之后,这首歌唱到了抗日前线,唱遍了全中国,唱出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最强音。

顾玉才表示说,正是因为一次次接近这些文物,一次次了解了文物背后的故事,才能知道当时热血青年在延安的峥嵘岁月,才能了解为什么延安这么有魅力,为什么到延安去成为当时年轻人当中的一句流行语。他们成长奋斗的经历也告诉我们年轻一代,只有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投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创作出不愧于时代的作品,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遗产日跟我们青年人有什么关系?

一提到文物和遗产,大家想到的就是各大博物馆,还有故宫等地方,但其实还有一种文物你或许没那么熟悉,但你身边肯定存在,那就是“革命文物”。那什么是文物?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这个。顾玉才回答说:文物它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人类创造的,自然的东西不能算文物,比方大家熟悉的恐龙的化石不是文物;第二必须有物质载体,《梁祝》的传说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必须有物。我们的“总结帝”小撒马上补充到:“如果有一个人抄写了梁祝故事的绢本,那这个绢本就叫文物了”。所以你现在理解了没?

另外,很多青年人好奇的就是什么是革命文物?革命文物跟我们青年人有什么关系?顾玉才解释说:革命文物的年代相对比较近,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族侵略所进行的斗争的一些历史见证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革命文物的创作者大多都是当时的青年人。

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承载了一个故事,记录了一段历史。这些看似普通的旧址和物品之所以被定为革命文物,之所以要受到妥善的保护,是因为它们承载着我们党领导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历史,是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有保护好它们,才会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当时的青年人是如何生活的,如何奋斗的,在我们一直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只有珍藏过去,才能拥有未来。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