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当光未然遇到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便诞生

CCTV专区 CCTV-3综艺频道 来源:央视网2019年05月27日 15:17 A-A+

1937年5月,作曲家冼星海和张曙正在上海远郊的大场,为上千名抗战青年教唱当时最流行的救亡歌曲《五月的鲜花》。而歌词作者光未然正好和读书会的朋友们也从市区赶来参加。惊喜中,冼星海、张曙和光未然初次相识在这样热血奔腾的场面,三人在这群情激昂的抗战大上海结为了挚友。

第二天,诗人就应邀到星海家里倾心深谈,两个年轻人在国难当头有着一样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星海当场就向光未然展示了他在写作中的《民族交响乐》初稿。他们马上开始了第一次的合作《高尔基之歌》,仅用一天时间光未然就写好歌词交给星海,作曲家立刻谱曲,完成了两位热血艺术青年的第一次合作创作。

这一年,冼星海31岁,光未然23岁。

光未然与冼星海

光未然与冼星海

革命年代的延安曾是党中央的所在地,在那时,人民物质条件非常地艰苦,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再经日军猖獗的迫害与扫荡,全国人民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这片红色的土地上。

1938年11月,诗人光未然率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古渡口圪针滩,东渡黄河,到达了对岸山西省吉县的小船窝。随军车沿九曲黄河而上,自远处遥看漫天升起的水雾,稍后到达了上游5公里处的壶口。

当他们见到黄河壶口瀑布时,不禁被壮观的景象震惊到了。万山丛中游击健儿们的抗敌英姿更强烈地震撼着诗人的心弦。一部反映中华人民奋勇抗争的音乐作品,在他脑海中酝酿着。

1939年1月,光未然因行军摔伤,到延安住院治疗。2月,冼星海前去探望。战火中的重逢格外珍贵,两人在病房里达成了再度合作的想法。光未然按捺不住创作的冲动,躺在病床上口述,由抗敌演剧三队队员胡志涛笔录完成了“大合唱《黄河吟》”的八段歌词。

1939年3月11日,演剧三队在延安西北旅社驻地的窑洞安排了朗诵会,光未然和冼星海也应邀参加。在一盏明亮的油灯下,年轻的诗人用时而低沉凝重,时而洪亮急促的声音,带着深厚情感的全篇吟诵刚刚完成的诗歌作品,在《怒吼吧!黄河》的高潮中结束。

诗人的激情感染着窑洞里的每一个人,也包括冼星海。此后的两周内,冼星海没有急于动笔。光未然、邬析零、田冲等分别向他多次反复详细介绍在黄河和抗战前线的战斗体验。此时的作曲家在问,你们是怎样渡过黄河的?他在全神贯注地听,在如饥似渴地记,像海绵一样在吸收,在设身处地地体会所有关于黄河和抗战前线的细节。

《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儿子 张安东说,冼星海听到了光未然、邬析零和田冲所有这些三队战友的讲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用对音乐的想象力、激情和对民族深沉的爱,所有的一切汇聚到一起,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孕育出了现在的《黄河大合唱》。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