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地理中国》国际博物馆日特别节目预告:《古币寻奇》(5月14日)

CCTV节目官网-CCTV-10 地理·中国 来源:央视网2019年05月14日 10:14 A-A+

几块钱币背后的故事

钱币,大家都不陌生,这期的“博物馆日”节目,就要从钱币说起。从秦统一币制开始,圆形方孔钱在我国使用了两千多年的时间,考古学家们也在全国各地挖掘出了来自不同朝代、相当大数量的古钱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贺州市,也有出土的圆形方孔钱币,其中一块长这样:

写着“政和通宝”的出土钱币

像这样完整的钱币,贺州还出土有十多枚。虽然它们看上去锈迹斑斑,似乎和其他地方出土的同时期的钱币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这些被贺州博物馆的员工们层层包裹、小心珍藏的钱币,却吸引了考古学家和钱币爱好者们额外的关注。

看似貌不惊人的钱币,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这还要从宋朝的战争说起。  北宋时期,战争纷扰不断。北宋朝廷在与南侵的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战中屡屡战败,需要赔付大量的战争赔款。北宋朝廷在贺州设立了钱监,铸造了大量的钱币。贺州博物馆里珍藏的,就是当时制造的、能用来赔款的钱币。可是,北宋的都城在汴京,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属于中国的北方,而贺州却在南方,两地之前相距1500多千米,中间还隔着大型山脉南岭。在当时,贺州所处的岭南一带,可以算得上是偏远地区。北宋朝廷为什么要在山高林密、路途艰险的岭南地区铸造这种特殊的钱币呢?它们能运送到中原地区吗?

来到贺州的考察队发现,贺州不仅拥有相当丰富的食材、南北融合的菜肴,而且这里的人们,除了普通话之外,还能说很多种不同的方言。

贺州集合了汉、壮、瑶、苗等民族,另有客家人、梧州人等众多族群,各种饮食方式相互借鉴,各种方言相互交流,形成了不同民俗、各具特色的多文化融合景象。  除此之外,在博物馆里,考察队还看到了很多有意思的展品: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风格的“胡人灯俑”

用来放置佐料的汉代陶瓷连体罐

融合了各种图腾文化元素的麒麟尊

这些有的不属于岭南特色、有的融合了中原和岭南风格的物件,都相继在贺州出土。它们都和经过贺州的一条叫做“潇贺古道”的通道有关。潇贺古道最开始由秦始皇为了统一岭南而打通,经过历朝历代的修建,这条宽度不过一米的道路,逐渐拓展成为了水陆并行、连接内陆、沟通海上的通途。而在考察过程中,深入山中的队员们发现,贺州的古矿洞里,还残留着铁矿和锡矿的痕迹。 

原来,北宋朝廷之所以在贺州铸币,不仅仅是因为贺州处在古道沿线,文化和经济交流频繁、冶炼技术得到了发展,还因为这些钱币里边,夹杂着一种在贺州产量丰富的物质——锡。正是由于贺锡产量丰富、纯度高,所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记载过医家开处方时,用“贺”来指代锡。贺锡不仅能用来制造钱币,还能制成很多工艺品。这些工艺品通过潇贺古道,远销南北,获得了不少美誉。潇贺古道不仅连接了南北,还沟通了海上,为生活古道沿路的人们带来了文化和经济的繁荣。如今贺州博物馆里珍藏的汇集南北特色的文物,就是这种繁华景象的佐证。它们仿佛一直在诉说着,古道上那段熙熙攘攘、商贾往来、文化交融的精彩故事。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