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的黎平县,山峦叠嶂、山水相连,当地的侗族和苗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以农耕为生,很难摆脱贫困。扶贫干部杨正熙和乡亲们通过不断努力,让家乡古老的农耕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也让家乡逐渐摆脱了贫困。
春节是洋洞村的“帮挑”时节。青年男女来到待嫁的侗家姑娘家里帮忙挑粪,在春耕前给农田施一次最足的底肥,追求者要在劳动过程中接受来自女方家庭的全方位考验。
“帮挑”是贵州黔东南地区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和传统民俗。今天,它也成为洋洞村生态旅游的一个体验项目。让这个传统民俗重新焕发生机的,正是30年从洋洞村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杨正熙。
远离贫困的故乡,曾经是杨正熙的父亲对他最大的期待。大学毕业后,杨正熙从一个普通公务员成长为乡镇镇长、镇党委书记。但在这期间,他也忧心地看到故乡的改变。
每一颗种子都有它独特的基因和价值,为了能把这些种子保留和传承下来,杨正熙在2012年自愿辞去了乡镇党委书记的职务,当了一名普通的科技特派员。他四处奔波,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用三年时间收集了近200个农业物种。在他主持建成的黎平种子博物馆里,我们见到了很多黔东南地区独有的稻种。
在杨正熙看来,利用好这些宝贵的种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才是家乡摆脱贫困的希望。他主动向县领导申请,回到洋洞村成为一名扶贫干部,成立了村民入股、集体分红的“有牛农业合作社”,在他找到的200多个农业物种中优选了6个稻谷品种,让合作社的农民以生态农业方式进行种植。
在杨正熙的倡导下,洋洞村打造了牛、稻、鱼、鸭共生共养的循环生态农业模式,让青山绿水重新焕发了生机,同时也实现了农民增收。
如今,洋洞村的上千户农民加入了“有牛农业合作社”。每到春耕季节,千牛同耕的生态农业景象让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洋洞村的牛棚客栈和乡村旅游也成为一个农民创收的新亮点。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