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百家讲坛》节目预告:《国宝迷踪》(1月27日-1月28日)

CCTV节目官网-CCTV-10 百家讲坛 来源:央视网2019年01月24日 11:03 A-A+

《国宝迷踪》海内三宝之谜    127

 

鼎,作为中国古代用来“明尊卑,别上下”的青铜礼器,虽诞生于数千年之前,但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却并不陌生。大家熟悉的“一言九鼎”“三足鼎立”“大名鼎鼎”等词语,都用到了“鼎”这个字。

在文化千年的传承中,鼎已不仅仅是当年那个用来烹煮肉食、祭祀、燕享的国之重器了。它带着厚重的历史、尘封的记忆,成为了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节目中要为大家讲述的国宝就是被并称为“海内三宝”的:大盂鼎、毛公鼎和大克鼎。这三件国宝于清朝末年现世,在那段山河破碎、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被数次贩卖辗转多地,更险些流失海外。

 

令人欣慰的是,由于爱宝之人的守护、爱国之士的努力,虽历经种种劫难,但“海内三宝”终得以留在祖国。现在分别收藏于上海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那么,这三座宝鼎都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坎坷?为了阻止国宝流失海外,人们又是如何守护它们的呢?

厦门大学傅小凡教授登临《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国宝迷踪》第二部《海内三宝之谜》。

 

《国宝迷踪》永乐大典之谜   128

 

 

古代,人们也曾有“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家风家训。在微微泛黄的纸页里,在淡淡墨香的笔触间,古书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字与知识,更是文人的气节、百姓的智慧、民族的风骨和悠久而灿烂的文明。

 

中华文化传承千年,存世的古籍浩如烟海。然而,在人们眼中的这些保存至今,看似数量庞大、种类丰富的古书,其实不过是数千年光阴里,先贤的典籍著作中,幸存下来的十之一二罢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永乐大典》。

 

这部诞生于明代的巨著,保存了大量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数千种图书,共分装成一万余册,卷帙浩繁。可是现今存世的《永乐大典》也只有数百册了。

六百余年的风雨,这部巨著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劫难?《永乐大典》是永乐帝朱棣在位时编修的。然而,永乐年间的正本却无一册传世。那么,人们对正本《永乐大典》的去向又会有怎样的猜测呢?

厦门大学傅小凡教授登临《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国宝迷踪》第二部《<永乐大典>之谜》。

 







860010-11190603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