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推动汉字信息化的“王码五笔字型”发明者 王永民

CCTV节目官网-CCTV-10 新中国工业档案文献展 来源:央视网2019年01月23日 16:02 A-A+

他是一个学者,一个发明家,也是一个公司的管理者。
       他发明的五笔字型,开创了电脑汉字输入的新纪元,他是“把中国带入信息时代的人”。
       这位至今仍自称是“一介书生、半个农民”的名人,始终关注着信息时代的汉字命运,并将毕生精力和智慧投入了汉字产业。
       他,就是“当代毕昇”——王永民。


       他认为,在电脑和手机上用拼音输入汉字,实际上是在“用拼音代替汉字”。长此以往,必然使越来越多的人提笔忘字,甚至不会写字,使报纸、书籍、电视屏幕上的错别字越来越多。他认为,造成这一严重危机的根源,就是人们把“拼音字母”当成了思维和书写的载体,而汉字的灵魂即笔画和结构,却蜕变成了汉字的“第二层衣服”,亦即成了“拼音字母”的衣服。这种主客易位、本末倒置的做法,是对汉字的自我疏远,对汉字文化的自动阉割。
       “这是历史赋予我的机遇”对于王永民来说,他处于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社会背景中。在这个背景下,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而汉字却遭遇了“生死劫”,恰恰正是这一劫,成就了王永民。

1

王永民1962年参加高考时,以南阳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给他上课的老师是华罗庚、严济慈、钱学森、马大猷等人。王永民在中国科技大学的6年里,聆听了老一代科学家的教诲,养成了科学家必备的严谨的思维习惯和认真态度,同时他还具备了传统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与忧患意识,兼具发明家的头脑和文人的情怀。

 

1


       王永民踏上了把汉字输入计算机的艰难历程。他把12000个汉字逐一手动分解整理成12万张卡片,卡片堆叠起来足足有十几米高。通过分解,他梳理出600个字根。但600个字根,就需要600个键。王永民又开始一一合并删减。每减少一个字根,王永民就得把国家标准的7000多个汉字重新编码并多次检查。而每压缩一个键位,需把之前排好的字根组合推倒重来。

汉字输入,是一个涉及语言文字学、计算机科学、人机工程学、心理学、概率论等多种学科的交叉学科。字根在键盘上排列组合需要符合“相容性”“规律性”和“协调性”三原理,“比方说,‘协调性原理’,输入汉字时,左右手每个手指的负荷量,我们都得经过严格的实验,‘能干的’食指负担要重些,而‘无能的’小指负担要轻得多。这样才能保证打字时不累,越打越快。”

138键、90键、75键、62键……拿着政府3000元的经费,每天只能啃烧饼度日,王永民一干就是4年。

1

1982年隆冬,王永民带着优化了的36键方案,来到河北保定华北终端厂上机试验。那年的冬天格外冷,从小吃店端出的粥,到马路对面已经全结成了冰碴,王永民的心里却像烧着一团火一般。40多天后,经过一次次编写程序、调试,当王永民用键盘通过自己的编码把汉字敲进计算机的时候,眼泪哗地涌了出来。

不过,试验成功没两天,王永民就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认为他“疯了”的决定——“放弃36键,我得做25键。”在同伴们看来,36键方案在国内已经是开天辟地头一个了。可王永民就是杠上了——他在试验中发现,36键方案因为字根占用了数字键,输入数字时需要切换,有些麻烦,难以实现高速盲打。

寒冬里,他把自己关在小旅馆里七天七夜没怎么出门。反复试验,他终于发明了一种叫“末笔字型识别码”的方法,把36键方案成功升级为25键方案,完成了世界上汉字输入技术的“登顶一跳”,实现了用原装键盘一个螺丝钉也不动就能盲打汉字的梦想。这,就是后来流行的五笔字型输入法。

1

5年,1800多个日夜,他心里的那团火,终于冲破暗夜,点亮了汉字输入这片天。







860010-111908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