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冯骥才:年画承载着中国人最鲜亮的生活情感

CCTV节目官网-CCTV-3 文化十分 来源:文化十分2019年01月16日 17:51 A-A+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今天,是农历的“腊八节”。在民间,一过腊月初八,就算迈进了年的门槛,年味也越来越浓郁,每家每户要纷纷开始置办年货,准备过大年。

在各色年货中,不少中国人对年画有着挥不去抹不掉的情结——“无画不年”。几百年来,张贴这些斑斓的色彩和图案,是中国老百姓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的重要仪式。
 
文化学者冯骥才,从2001年就开始主持中国木版年画的抢救工作,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与天津杨柳青画缸鱼年画的农民老艺人王学勤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每到年底,他都要去看望这位老艺人。
 
恰逢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中国手艺网、四川省绵竹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年画重回春节”主题采风活动开启。《文化十分》记者便随冯骥才一同前往天津杨柳青镇,记录下了这段“年味”故事。

老艺人王学勤作缸鱼年画,冯骥才题字“吉庆有余”
共同为观众送上新年祝福

1

新书,好酒,满屋年画,许久未见的故人。众人一进门,便是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
 
这是天津杨柳青年画老艺人王学勤的家,四周挂着各式各样的缸鱼年画。这些是他最擅长的画作,也是冯骥才最宝贝的手艺。

王学勤家挂面了各种“缸鱼年画”

“缸鱼”是专门贴在水缸上方的年画。过去,人们家里一般有水缸,将以鱼为题材的年画贴在水缸上方的墙上,一舀水,就能看见倒映在水里的鱼儿随波游弋,栩栩如生,便取“连年有鱼(余)”之意,既好看又吉利。若是漂泊异乡的人未能回家过年,买上一幅杨柳青镇的“缸鱼”年画,也能慰藉浓郁乡愁。着实是老百姓质朴的生活表达。
 
上世纪90年代初,冯骥才就发现了这种艳丽夺目的年画:“那时候,杨柳青镇上还有一个能画‘五大仙’的老太太,她的画全是手绘的,加上年岁大了,因此过年也就拿出两三张来卖,有时我就会全都买下来。”

缸鱼年画《莲年有鱼》

冯骥才就是在日常跑集市时,遇见了卖缸鱼年画的王学勤。那一刻,冯骥才觉得他找对了杨柳青年画的传承人。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冯骥才
我见到王学勤特别高兴。他的年画是标准的南乡三十六村的做法:农忙种地,农闲作画;他画缸鱼非常有燕赵之地那种浑厚、粗犷的气质,色彩对比强烈,多是用红和绿、黄和紫这种原色来画,很有冲击力。所以我把他当宝,他是真正的原生态,他抓住了历史的根脉。

在董庄子集市上,冯骥才找到了画缸鱼的王学勤,他正在摆摊出售自己画的画

杨柳青年画分“细活”与“粗活”。“细活”年画是用宣纸套印成坯,以人工彩绘为主,然后裱糊、装订,多作为装饰或收藏的工艺品;“粗活”则是做工稍微粗糙一些的年画,符合百姓过年的情趣,无轴无框,适合在土墙上粘贴。
 
王学勤擅长的“缸鱼年画”就是典型的“粗活”。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人打理着十几亩地,一年下来,麦子、玉米和红枣,能有几千斤的收成。但与大多数农民不同的是,麦收一过,王学勤便把自己圈在家里画“缸鱼”。他绘制的大鱼色彩艳丽,活灵活现,胖头胖尾,招人喜爱。

王学勤作“缸鱼年画”

可如今,这种原汁原味、带着浓烈民间色彩的年画,在中国大地上已是稀罕之物;而能保持这种乡土创作气息的民间艺人,也只剩王学勤了。正因如此,这门手艺显得尤为珍贵。
 
为了拯救木版年画,冯骥才邀请王学勤参加各种“非遗”活动,还提笔撰写文章《探访缸鱼》,为王学勤带来不少买家,也实实在在地改善了他的生活境况。

 冯骥才的新书《漩涡里——1990-2013我的文化遗产保护史》中记录着关于王学勤与缸鱼年画的内容

在冯骥才的眼中,杨柳青年画不仅是单纯艺术欣赏般的“好看”,那薄薄一张年画里蕴含着的是民族丰富的历史,是文化人的责任。
 
他的家中一直挂着王学勤的缸鱼年画,他用这幅年画提醒自己:年画承载着中国人最朴实、最鲜亮的生活情感,而保护和传承这种文化是文化人的立身与目标所在。

王学勤与冯骥才

 

2

杨柳青青,流水潺潺。若你偷得一日清闲,沿京杭大运河向西南行15公里,便可发现一座风光灵秀、雕梁画栋的文化重镇——杨柳青。

这里画庄林立,字号满街,街头巷尾都洋溢着古色古香的人文气息,尤其那一张张生动亮丽的年画,时刻渲染着民间吉庆祥和的生活氛围。

京杭大运河之南运河

古有云: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杨柳青镇依运河而兴、因年画闻名。
 
元末明初时期,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了无穷无尽的滋养。

木版年画:东丰台-秦琼敬德

彼时的杨柳青年画,可谓兼收并蓄,海纳百川。运河沿岸各地的风物人情、时令习俗、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均被宣于纸上,而距离不远的京城宫廷画派也被杨柳青画师们“为我所用”, 连许多从南方沿运河北上至此定居的文人画家都纷纷加盟其中,用刻刀和笔墨恣意挥洒自己的所思所感。
 
从神话传奇到山光水色,再到历史典故,杨柳青年画逐渐文气起来,题材琳琅满目,还涵盖了不少宣扬“忠孝节义”等传统美德的深远意义。例如,劝谕子孙孝顺父母,不违父母心志的《二十四孝图》;以“佳人” 口吻规劝夫君不要荒废学业,争取功名,光宗耀祖的《三字经九九消寒图》。此外,画作体裁也从贡尖、板屏的大画幅,到条屏、三裁、炕围的独立成幅,再到缸鱼、灯画、历画等有指向作用的形式。

耕织全图

瑞雪丰年

《六国封相》

《杨妃醉酒》

《车马送宝》

就这样,繁盛的商业文化成功孕育出了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的杨柳青年画。它凭借着独特的工艺,同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柳”,成为中国传统木版年画中最为著名的一宗。在当地更是有“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佳话。

天津杨柳青是最大的年画产地,每天都有大量的新品种、新画面出现,东北的年画都要到这里来采购,而河北的一些年画还会拿到这儿来卖。 甚至,这里的年画还要销售到俄罗斯等地,非常有意思。

发财还家

鸦片战争后,国运日渐衰落,兵连祸接,加之西方印刷术的冲击,杨柳青年画行业渐入困境。到抗日战争时期,年画画版多被日军用来铺路、搭碉堡、劈柴点火,一时间,几百年的艺术精华毁于一旦,濒临灭绝。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和新老艺人的努力下,杨柳青年画得到了新生。至今,杨柳青人仍在相传1959年周恩来总理到杨柳青视察画店,同年画艺人们促膝交谈,共商年画复兴大计的情景。

年画《杨柳春风》张福龙绘

如果说命运是电影,那年画就是一张张底片,它作为一项重要的中国符号,延续着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2006年,杨柳青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津还建立了一座规模最大、最具专业性的木版年画博物馆。

木版年画手艺

2017年,在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的开幕式上,一幅娃娃抱鱼的巨幅杨柳青年画《莲年有余》,依靠声光电全息投影技术,横空出世,赢得全场惊呼赞叹。

当时主持人解说道: “莲年有余,是富贵,是吉祥,是百姓心中最喜悦的盼望;国泰民安,人民幸福,是一个国家所能构筑的最实在的温暖。”
 
显然,堪称“天津名片”的杨柳青年画,早已成为人们对故乡和民族深深的寄托。 

第十三届全运会开幕式上的巨幅杨柳青年画

 

3

然而,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今的人们已远离了乡村,春节时家家挂年画的情景也逐渐淡去,昔日的这片神奇画乡,将不复存在。
 
挽救这一日渐式微的民间技艺的念头,牵动着冯骥才和众多民间艺人。

冯骥才在民间艺人家中考察年画古版

2011年,冯骥才以“南乡三十六村”为个案,出版了《一个古画乡的临终抢救》,采用“视觉人类学”与“口述史”的方法,对村中宫庄子的缸鱼艺人王学勤和南赵庄义成永画店进行最后一次文化打捞。

其中,冯骥才将木版年画列为龙头项目。在他看来,春节最强烈和鲜明地表现人们的精神理想、生活愿望、审美需求和终极价值观。而在春节里,年画是重头戏。

年画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方式,具有强烈的地域特点、民间色彩和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中的精华,是人民对生活的情感表达,所以我们的年画才会这样的五彩缤纷。

杨柳青画乡宫庄子要拆除,冯骥才赶去做“临终抢救”

众人不懈努力的同时,也有更具规模性和专业性的年画保护机构在坚守这项传统工艺。
 
自1958 年以来,天津杨柳青画社就开始了保护、研究、创作杨柳青木版年画。在这里,不仅珍藏着自明代以来的万幅杨柳青年画以及6300 余块古版,而且还有序传承着杨柳青年画的独特工艺。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

每一幅年画的诞生,都要经过勾描、刻版、印刷、彩绘、装裱五大工序。
 
"勾":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勾描,讲究笔锋的顿、挫、转、折,还要具有适宜刻制的木版。

"刻":创作出画样之后,就要在杜梨木上刻版。刻版是一项技术性很强且极为复杂的工作,是年画创作的关键环节。刻工要以刀代笔,刻制出生动细腻的线条。

"印":水印是杨柳青木版年画制作的第三道工序,过程复杂,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它是根据原作用笔、用墨的浓淡和节奏变化,施加轻重不同的手力,将墨和颜色掸刷在已刻好的木版上,再按次序把所有木版套印在宣纸或画绢上。在水印过程中,要保证光线明亮、环境湿度适中、印纸平整。

"绘":彩绘是杨柳青木版年画独一无二的工艺。如果说一般的年画是印出来的,那么一张正宗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可说是画师一笔一笔描绘的结晶。

"裱":最后把彩绘后的年画装裱好,一幅精美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就完成了。

有人依古法传承技艺,也有人开始创新发展。
 
杨柳青画社自2009年开始大力开发新年画创作,其中《娃娃年画》系列、《生肖年画》系列、《名著》系列赢得了市场的认可。2018年,画社组织老一代和新一代年画创作人员,历时半年创作出生肖猪年画《吉祥好运》《和谐幸福》《竹报平安》三个题材。

 

 

此外,杨柳青画社还制作了不少具有年画鲜明特色的文创产品。
 
精美的内画壶、古朴的瓷瓶、晶莹的琉璃挂件、实用的帆布包……在这些制作精良、雅俗共赏的文创产品里,年画不再仅仅是记忆中的胖娃娃,他们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在新时代的审美需求下,再一次走入寻常百姓家。

木版年画上有很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它与我国的四大发明有重要的关系。一个是纸张,一个是雕版,这些东西是不可替代的。

通过传统方式将年画的美制作出来,无论是当作一个历史精品装在镜框中去欣赏它,还是把它与现代的审美结合起来,印在各种日用品上,都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艺术资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秉持对杨柳青艺术的热爱与自信,无数的杨柳青艺人锲而不舍地传承与发扬着这一技艺,是他们,将杨柳青年画绘成了一道不老的风景。
 
驮着金色的阳光,穿越历史迷雾,沿着古运河纤夫的足迹,一路点染。仿佛在一张张杨柳青年画里,时光,走得很慢。

 

采访 | 杨晓宁
撰文 | 张震宇

 

※ 部分参考中国手艺网《行走的年画地图|遇见杨柳青》







860010-110583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