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高质量发展阶段,拿什么支撑减税降费?

CCTV节目官网-CCTV-2 中国经济大讲堂 来源:央视网2019年01月02日 10:38 A-A+

近年来国家持续深入推进增值税改革,财政部、税务总局等部委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降低企业非税负担,针对制造业、服务业、小微企业等陆续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以及多项普惠性税收免除。从10月1日起提高个税起征点,国务院还印发《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将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以后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可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一项项惠民举措真正做到了让利于民。我们从国家减税降费的决心和实施的力度中,看到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信心和底气。可是,这么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是否会造成政府收入的紧缺?高质量发展阶段,拿什么支撑减税降费?《中国经济大讲堂》本期嘉宾高培勇将给我们带来精彩解析。

嘉宾简介

高培勇,经济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学部委员,全国政协第十三届经济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

高培勇在《中国经济大讲堂》演讲时指出,减税降费意味着政府的收入减少,这就会形成了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差额,这个差额也可以说成是收入的亏空。这个亏空总要平衡,作为政府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发债,通过借钱的办法来让资金回流,从而实现新的平衡;另外一种就是政府压缩支出。

两种不同的办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形,在扩需求的目标导向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发债,增列赤字。为什么呢?在宏观经济学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叫“平衡预算乘数定理”,它的基本道理是这样,政府做一件事,一“手”给企业或个人减税100元,另外一“手”又压缩自己支出100元,这是一种平衡办法。其结果是什么呢?整个社会总需求减少100元,这是有一套经济学的逻辑在里面的。大体的意思是说,政府给企业或个人减了100元的税,企业或个人不一定把100元全部都用于增加消费,总有一部分人可能要把其中的50元存起来,只多花另外的50元,也可能有人把这100元全部存起来。政府减100元的税和费,企业或个人不一定就把这100元全部花掉形成新的社会总需求,但是政府少收100元之后,企业或个人就少花100元,政府支出也减少100元,这是实实在在的减少需求,对于整个社会总需求的影响是减需求而不是扩需求。所以,只要是以扩需求为目标导向,减税降费之后的收入亏空只能以增列赤字、增发国债的途径去实现新的平衡。

但是换一个角度,降成本还能照此操作吗?如果给企业或个人减一万块钱的税费,然后政府花的钱减不下来了,怎么办?再找企业或个人借一万块钱的债?两个结果出现了:

第一,资源配置格局发生变化了吗?没有变化,该花多少花多少,该收多少还收多少,只是收入形式上作了一种变换。原来政府找企业或个人收的是税,现在找企业或个人借的是债,这一万块钱还是那个钱,还得向政府的口袋里流动。但是,对企业或个人来讲只是一个变化,说原来这一万块钱拿走就拿走了,现在这一万块钱成了手上的一张债据,过些年政府还会归还。所以,在实质层面的资源配置格局没发生变化。

第二,成本会降低吗?降成本的目的是为了降低企业或个人的税费负担,我认为降不了。为什么呢?因为债终归是要还的,今天政府找企业或个人借了一万块,明年不得给企业或个人还一万块吗?再退一步讲,说政府的债可以不断地发行置换债,长期地持续下去,永不偿还,这样的办法是可以的,那利息呢?利息也得到期计付,为了支付利息就会形成新的政府支出,这个新的政府支出又会叠加到原有的政府支出之上。新的政府支出和原有政府支出叠加在一起,这个支出的总规模最终还得要向各位纳税人、各位缴费人去收取,今天的债务就是明天的支出,明天的支出就是明天的税费负担,所以按照这样一种操作的办法,它就行不通了,就和降成本的目标发生背离了。

因而只能选择另外一个办法。李克强总理对此作了一个高度概括,叫“节用裕民”,什么叫“节用裕民”呢?他说“只有政府过紧日子,老百姓才能过好日子”。意思是说,只有政府压缩支出,才能让企业或个人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减税降费的收益。







860010-11140564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