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国家要现代化,农民的“四短”问题必须解决!

CCTV节目官网-CCTV-2 中国经济大讲堂 来源:央视网2018年12月25日 10:50 A-A+

农村改革40年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农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仍然落后。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然而,千头万绪该从何做起?《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我们提供了详尽的指导。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它重点聚焦了哪四个短板?《中国经济大讲堂》特邀重量级嘉宾马晓河为您深度解读。

嘉宾简介

马晓河——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理事。曾参与8个中央一号文件的起草工作,参与十七届三中全会文件的起草及乡村振兴战略和规划的制定工作。

马晓河在《中国经济大讲堂》演讲时强调,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农民的“四短”问题必须解决。

农业现代化是短腿

从中国目前的工业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看,最短的“腿”是农业。一个国家要向现代化迈进,农业实现不了现代化,国家肯定不能实现现代化。当前,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从劳动生产率来看,中国的劳动生产率跟发达国家相比很落后。2017年,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就是每位农民在农业里边创造的生产率只有4600美元。什么概念呢?日本当前是4万美元,美国当前是5万美元,中国只是它们的10%、11%左右。

农民收入是短项

第一,有人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缩小,只是相对收入差距在缩小,但城乡之间的绝对收入差额在扩大。2012年,城市的人均收入比农民多16600元,2017年多了23000元,出现了差距。

第二,近两年中国农民收入呈下降趋势。2012年到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出现了一种趋缓趋势。为什么?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农民进城打工的门越来越窄,大城市限制,小城市没产业,农民又回到农村。二、高新技术产业的智能化替代了劳动。深圳一个手机面板厂,原来一个生产线二、三百人,现在一个生产线只要十几个人,就因为智能型机械替代了人,这也是很“危险”的。三、农村内部的阶层之间收入差距在扩大。原来说城里人的阶层之间差距扩大应该大于农村,城市的阶层扩大的幅度大,但中国当前却是农村的阶层之间的差距扩大速度要快于城市。2000年到2017年,城市的高收入户跟城市的低收入户人均收入的绝对差额相比扩大了1.96倍,将近两倍,而农村扩大了三倍。

农村公共服务是短板

城市跟农村相比,近两年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要比农村快得多,所以城市的现代化程度水平要高,速度要快。农村也有改变,但是改变得相对较慢,因为农村的量不够,结构有短板。比如农村的养老、医疗、医保跟城里还是有差距的。另外,农民的低保跟城市低保有差距。还有农村的卫生、农村的基础教育也是有差距的。还有农村的厕所,2000年的厕所到现在没变,秦始皇时代的厕所到现在还没变。好多人到农村调查去看,满眼望去,田野里是绿色的,但是一上厕所就麻烦,觉得去不了,好多女孩子干脆就不上厕所的,为什么?太差!

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供给短缺

城乡二元体制还需要关注。城乡二元体制没有根本地打破,阻碍了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压缩了弱势群体改变身份的机会。此外,劳动力流动不畅,阻碍了劳动力合理流动。

一个国家,要想现代化,市民化社会结构必须建立。市民化社会结构的一个标志就是城市化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2015年,所有的中上等收入国家,跟中国一样的国家,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是64%,中国是58%。2015年,所有高收入的发达国家城市化率是81%,中国是58%。所以,中国跟同等国家相比,跟发达国家相比都没有达到标准。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安排部署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想实现现代化,农民的“四短”问题必须解决。

央视财经频道《中国经济大讲堂》,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理事马晓河为您权威解读《瞄准“6+1”,如何读懂乡村振兴“路线图”?》!







860010-11140564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