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林毅夫: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CCTV节目官网-CCTV-2 中国经济大讲堂 来源:央视财经2018年12月10日 15:35 A-A+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经济从很低的水平起步,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即将实现全面小康。这样的发展奇迹,在人类历史上都不曾有过。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交出了怎样的答卷?给世界带来了什么?《中国经济大讲堂》特邀知名经济学家林毅夫为您深度解读。

嘉宾简介

林毅夫,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林毅夫被世人所熟知,是因为他当年身怀一颗报国之心,只身一人横渡台湾海峡;他曾经担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是担任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林毅夫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提出新结构经济学,致力于中国经济理论的创新研究。

林毅夫在《中国经济大讲堂》演讲时,用“奇迹”两字来形容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化,并用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按照世界银行的指标,1978年,中国的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56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一般认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在1978年的时候,它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起来是490美元,但当时的中国连它的三分之一都还达不到。就像世界上其它贫穷的国家和地区一样,当时中国81%的人生活在农村,84%的人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之下,也就是一天1.25美元的消费水平之下。

当时中国不仅是非常贫穷的农业经济,而且还是非常内向型的经济。中国的出口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进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5.6%,两项加起来只有9.7%。也就是说,当时中国的国民经济的90%跟国际是不接轨的,而且出口的产品当中,75%以上是农产品跟农产品加工品。

这些数字体会起来不容易,我个人倒是有一些切身的体验。

1979年是改革开放的第二年,我从台湾来大陆,到北京大学读书,北京的生活和台湾对比起来让我非常不适应,吃饭要粮票,冬天买棉大衣要布票,有时候学生进城要骑自行车,去买自行车要工业票,买什么东西都要票。

在这么低的起点上,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的增长速度达到平均每年9.5%,可以说这样的增长速度是任何人都没有预想到的。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是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推动的,在推动改革开放的时候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个目标,就是希望中国经济二十年翻两番。当时我在北大读书,当时我就想,二十年翻两番,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要多少呢?后来我算了一个下午才了解到,二十年翻两番,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要达到7.2%。当时我作为北大的研究生,看到国家提出这么一个激励人心的发展目标时,我的心里却是一点儿都不托底的,因为按照发展经济学里面的自然增长率理论,一个国家除非在战争的破坏以后,或是大的自然灾害破坏后复苏的情况下,它的经济增长是不可能以7%的速度维持一段长的时间,这是有理论依据的。

当时我认为提出这样一个目标,无非就是中国人讲的“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定一个比较高的目标来鼓励大家努力往前,即使不能达到每年7.2%的增长,6%也不差了,5%也可以了。但是现在过去四十年了,回顾起来,中国不是以7.2%的增长速度增长,也不是20年的增长,而是以9.5%的速度,从1978年到2017年连续39年的快速增长。

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有超过7亿人摆脱国际贫困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很多国际发展机构,像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开发总署,它们努力的目标就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减少贫困,但是现在回顾起来,中国在过去这四十年对世界减贫的贡献超过70%,如果把中国贫困人口的减少刨除掉,世界贫困人口不仅没减少,而且还在增加。

所以,回顾这四十年,我认为这是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而我们每个人既是这场奇迹的参与者,也是这场奇迹的见证者。







860010-11140564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