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中国电视报:《乡约》栏目创作特色分析

CCTV节目官网-CCTV-7 乡约 来源:央视网2017年12月25日 15:48 A-A+

摘要:在电视荧屏上的相亲节目经历了遍地开花、野蛮生长、逐渐沉寂的大起大落之后,普通观众已经开始把相亲节目看成一场“秀”,观看时的娱乐心态超越了对节目的其他期待。而与众不同的,《乡约》栏目以“家门口的真相亲”为内核,通过真实的相亲过程,为观众呈现时下农村青年的真实的婚恋观、价值观。看真人、讲真话、说真事的独特气质让该节目成为同类型节目中的一枝独秀。研究《乡约》的节目模式,可以将其作为范本进行推而广之,对电视相亲节目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乡村语境下的婚恋多棱镜

——《乡约》栏目创作特色分析

一、节目定位:乡村婚恋 一枝独秀

作为一档创办了14年的老牌节目,CCTV-7军事农业频道的《乡约》栏目的前十年是大型户外访谈节目,2014年是一道分水岭,之后的《乡约》改版为农村相亲节目。这一全面转变之后,栏目在不断调整完善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赢得了观众认可。经过4年总计200多期的全新节目播出,《乡约》栏目在不断调整完善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受众基础广泛,平台优势明显

从《乡约》栏目的定位来看,其聚焦的是乡村婚恋领域,这在我国的电视荧屏上可谓一枝独秀。首先,立足央视平台的《乡约》具有天然的播出优势。中央电视台的15个地面频道中,只有CCTV-7军事农业频道是专注于农业节目的频道,这个频道农业节目的主要收视人群聚焦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而我国农村人口的数量之大,让农业节目有着非常广阔的收视土壤。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可以看到,截至2016年年末,全国总人口138271万,其中乡村人口58973万人口占比42.65%。由此不难看出,CCTV-7的目标收视人群占全国总人口的40%以上,达到了5亿人之多,几乎占据了电视观众的半壁江山,收视人群的数量之大,也让《乡约》栏目天然地具有了不错的观众基础。

2、扎根乡村土壤,聚焦婚恋话题

《乡约》栏目选取了农村婚恋作为主题,这在中国电视荧屏上是独一无二的。婚恋相亲节目在中国电视荧屏上并不是新鲜事物,从1991年北京电视台的婚恋节目《今晚我们相识》,到1998年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再到2010年浙江卫视的《非诚勿扰》,中国电视荧屏上的相亲节目经过了几起几落,但在《乡约》之前,还没有人真正将目光聚焦在农村婚恋这一特殊的领域。

在男女比例越来越悬殊的今天,聚焦婚恋领域的电视节目会更引人注目。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可以看到,截至2016年年末,全国总人口138271万,其中男性70815万,占比51.2%,女性67456万,占比48.8%。女性人口的减少让男性择偶难度增大,特别是在思想传统的农村地区,“娶媳妇”早已成为了适龄男青年乃至整个家庭的头等大事,这就让相亲也成为了观众迫切关注的节目内容。对于《乡约》这个老牌节目来说,扎根乡村是他们的长处。“多年来栏目天天在农村跑,天天和农民泡在一起,深知他们缺少什么、需要什么、渴望什么。”①制片人兼主持人肖东坡的扎根农村多年的经验,也让《乡约》栏目的整体气质与农村、农业、农民更加亲近。

二、呈现形式:丰富多元 融合混搭

纵观电视荧屏不难发现,大多数电视栏目都能直接准确地定位于某种节目类型,比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是新闻类节目,近期占据荧屏的《青年旅社》、《亲爱的客栈》等是经营体验类真人秀,还有话题火爆的《演员的诞生》,则是竞技类真人秀。但对于《乡约》栏目,因为其模式的多元化以及融合性,则很难将其完全定位于某一种节目,这使节目呈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

1、相亲内容,贯穿全局

从节目的整体来看,《乡约》首先是一档相亲类节目。从这一点来说,其具有传统相亲节目应有的节目流程和节目模式。每期节目中,会出现三位男嘉宾与一位女嘉宾,或者三位女嘉宾与一位男嘉宾。三选一的传统电视相亲模式配合上自我介绍、个人才艺、父母寄语以及三进二淘汰还有最后的男女嘉宾互选,整个节目流程忠实地执行了一场电视相亲的全部任务,最终目标当然是希望男女嘉宾能够互相了解,产生好感进而牵手成功。这与观众在大多数传统相亲节目中看到的流程并无二致。

2、户外综艺,展开外延

但不同于传统电视相亲节目的是,《乡约》采用了大型场地户外录制的模式。每场2000位观众的规模,是一般相亲节目无法企及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它更像是大型综艺演出。

从录制之前的热场、抽奖送小礼物,到主持人出场的仪式感音乐和镜头跟拍,男女嘉宾场上的才艺展示,结合助阵嘉宾的带妆表演,还有场下观众的争相发言,整个节目呈现出综艺节目特有的互动性和现场感。摇臂、航拍等技术手段的使用,让节目的画面更富有层次感,也更接近大型户外综艺演出的气质。

3、微型访谈,营造亮点

有趣的是,单独截取《乡约》节目中的某3-5分钟的内容,还可以将其看成是一段访谈节目。如果抛开对面的异性嘉宾单独来看,无论是主动性较强的主嘉宾还是“被选”的三位嘉宾,他们中的任何一位与主持人的互动都能被看成一个小的访谈节目,就是这一段段的“小访谈”,撑起了节目的50分钟时长,让节目全程无“尿点”,或者说无垃圾时间。

每3-5分钟抛出一段小故事,不断循环往复,成为抓住电视观众的一个又一个亮点。这其实与《乡约》栏目之前10年做访谈的经验密不可分。创办于2003年的《乡约》栏目,从开办伊始开始就是一档大型户外访谈节目。每期时长50分钟一位嘉宾的访谈,每年52期乘以10年的数量,年平均收视率曾连续四个季度稳居频道首位,也破了农业节目开播10年的收视纪录。10年的户外访谈节目经验,足以让这个团队积淀了访谈类节目的成功操作模式,形成特殊的谈话氛围和谈话场,并逐塑造出主持人的个人风格。2014年《乡约》栏目改版成为相亲形式后,但其中访谈节目的特色并没有消失,反而延续了下来。在现在的农村相亲节目《乡约》中,主持人在和嘉宾访谈互动时,通常会先抛出一个比较吸引人的话题,话题充满悬念,能够调动观众的注意力。此后通过主持人和嘉宾的一问一答,逐渐揭开谜底,让观众在这个过程中也对嘉宾的个人情况有了详细的了解。

三、嘉宾选择:来自乡村 亲切真实

与多元化的节目呈现形式相对的,《乡约》的节目嘉宾选择标准则是一以贯之,都是当地乡村的普通单身青年男女。正是他们的普通之处,让整个相亲过程更加接地气,同时也增加了观众的亲近感和代入感。

1、真素人

近年来,在真人秀类电视综艺节目中一直存在着“明星”与“素人”之争,到底是明星更具有号召力还是被称为“素人”的普通人更符合观众期待,这类的争论一直伴随着综艺节目的制作和播出过程,成为萦绕耳边余音不断的话题。姑且不论“明星”与“素人”之争的最终结论到底是什么,仅就《乡约》栏目来看,其嘉宾的定位是“素”得不能再“素”的素人,这种选择是十分契合《乡约》的节目气质的。

在一些真人秀节目中,某些号称的“素人”其实并不纯粹,他们是穿梭于各大电视节目中的“达人”,外形靓丽,身怀才艺。虽然他们身上具有了更多令人侧目的看点,但却缺少了一丝“接地气”感觉,如果观众在其他节目或媒体上看到过这位“素人”的表演,可能会让观众产生“素人”根本不“素”的受欺骗之感。而从《乡约》栏目的嘉宾来看,每一位都是绝对意义上的“素人”,也就是普通人,他们必须是本地人或者在本地工作的人,生活圈子超不过某一个乡镇的范围,甚至男女嘉宾之前可能认识,或者家里有亲戚朋友相互熟悉。这种普通人作为嘉宾的好处,就是让节目非常接地气。从节目名称《乡约》就不难看出,乡土气息、泥土味道是这个节目一直追求的风格,而这些也许不算太帅太美、也许不算太会表现自己甚至有些小缺点的嘉宾,正是节目乡村气质的准确来源。

2、真海选

当然,将目光聚焦普通人并不代表选嘉宾成为一件随意的事情。《乡约》节目每期都要进行嘉宾的海选,前期工作持续4周左右,包括乡镇推荐和个人自荐等多种途径。而个人形象、气质、职业、收入、才艺等多方面考量,也让最后入选嘉宾的个人素质得到了一定的保证。嘉宾选定之后,编导会与每一位嘉宾甚至他们的父母亲亲人进行多次前期访谈,了解出嘉宾本人的学历收入、家庭情况、个人爱好、性格特质、等多方面资料,并在节目中尽可能地呈现。

同时,嘉宾的父母以及亲戚朋友都会被请到节目现场,在节目中既可以对嘉宾大献溢美之词,也可以对嘉宾毫不留情揭短,其目的都是为了凸显嘉宾本人的真性情。

四、角色定位:主持观众 各司其职

在这档节目中,除了嘉宾的选择决定整场节目品质之外,录制中的另外一些角色,如主持人和观众,他们的身份定位也足以引导节目的风格走向。而《乡约》节目赋予这些人物的非常明确的角色,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表达,达到对节目完整性的有效补充。

1、主持人=乡村红娘

作为《乡约》的制片人和主持人,肖东坡的角色定位是一位乡村红娘。从1997 年到央视《乡村季风》栏目担任记者、主持人至今,肖东坡制作并主持对农节目已经整整20年的时间。他的主持风格清新自然,善于用拉家常的方式和场上场下的嘉宾、观众聊天。

不同于某些节目主持人拿起词就说,放下词就走人的工作状态,肖东坡的乡村红娘身份不仅仅在舞台之上,同时也在舞台之外。每次节目录制之前,肖东坡都会花费两天时间和4位相亲嘉宾以及他们的父母亲友沟通,最大限度地了解他们的特点和需求,而这正是一位称职的红娘所应尽的职责。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前期沟通,让肖东坡对嘉宾的个人情况有了详细的了解,在录制时也就能根据嘉宾的特点进行有效率的访谈和互动。此外,前期沟通使这些本是普通人的嘉宾对主持人肖东坡熟悉起来,可以缓解嘉宾在录制现场的紧张情绪,甚至可以调动嘉宾的积极性,引导嘉宾和主持人开开玩笑,调侃一下,活跃现场气氛。

2、场下观众=提意见者

《乡约》的录制都在露天举行,现场观众数量众多,录制流程环节也多,因此不可控因素也非常多。录制中可能出现的意外除了天气、技术等原因之外,还可能出现人为因素。比如嘉宾临时忘词卡壳、比如父母亲友当众揭短、比如观众现场批评嘉宾言论等。这些“意外”从传统电视节目制作角度来看,肯定是必须剪掉的,但《乡约》栏目恰恰对这些内容进行了保留,使节目呈现“没有排演”的效果,增加了现场感和真实性。

特别是节目中的现场观众,他们以个人经验为男女嘉宾提供建议,他们的角色就是提意见者,或者说“砸场子的”。他们的发言经常是与场上嘉宾针锋相对,火药味儿甚浓,让节目的气氛推向高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婚恋交友本就是个人意愿占主导的非常私人化的事情,但将这些私人理由一摆上台面,就立刻会引起意见不同者的反驳。相信门当户对还是一见钟情?找对象要性格互补还是脾气相投?婚后与父母同住还是自己过小日子?这些涉及婚恋观的话题每一个进行单独探讨都足以撑起一期节目,更何况让观众毫无遮拦地说出自己的观点,甚至直接当众批评场上嘉宾的言论。这些声音过高、言论有些偏激甚至有吵架意味的观众成为了提意见者的角色,至于言语冲突导致的观众观看的不适感,则由主持人通过自己的言语进行了幽默化的处理,在保留观众发言的矛盾冲突的同时弱化了这种观看不适感。

结语:

在相亲节目日渐式微的今天,执著坚守乡村相亲内容生产的《乡约》可以算是逆流而上者,通过其独特的快乐相亲的方式,呈现出带着泥土气息的农村青年的理想、追求、生活、让观众看到他们的婚姻观、价值观、人生观。作为一档乡村节目,《乡约》的实践意义不仅止于对当下电视节目生产创造力匮乏的突破,同时也能开辟一个倾听农民的声音,感受农民的情感的窗口,让更多的电视观众通过这样一档节目了解农村、了解农业、了解农民。

中国电视报:蔡楠







860010-113308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