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那改革如何深化,我们就要把目光投向上海,投向浦东新区,这里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新区,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可以说浦东是为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浦东的每一项改革创新,都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为全国改革探路。
生产线24小时无人作业生产C919大飞机零件 40种零件可同时生产
这里是上海市浦东新区飞舟路317号,晚上五点,已经到了工厂下班的时间,忙碌了一天的工人们陆续离开车间,准备回家。
不过,这座工厂的生产工作却并没有随着工人的收工而停止。
此时,在工厂的一个角落里,一台机器人正在按照预先设置好的程序,自动将生产完毕的零部件运送到操作台上,这些零件就是用来制造C919大飞机的。
在这个智能化车间里,工人已不是主角,只需几个人执守,这些机械手臂就可以24小时无人运转。
2017年5月5号14时许,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一架白色大型飞机上。启动、滑行,直上云霄。我国首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飞机——C919成功首飞。
C919成功首飞的背后,离不开科研人员日日夜夜的努力,也离不开每一家供应商的付出,这个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飞舟路317号的工厂便是其中的一家。
上海上飞飞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闫峰:这个零件是一种钛合金的零件,它主要是应用在我们里面的应急门,应急门有个机构,机构里面的一个小的一个摇臂。
除了飞机零部件,闫峰和他的团队还给国内多种飞机制造提供工艺装备。所谓的工艺装备,简单说就是制造飞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没有它,就无法制造飞机。
2016年,这家工厂搬迁到了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重装备产业区。除了考虑公租房等吸引人才落户的政策外,他们更为看重的是未来浦东新区以大飞机制造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闫峰:像现在商飞的整个策略它就是叫小部件大协作,那么会需要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到整个飞机的制造过程当中。
航空业被誉为工业之花,是一个国家制造能力和科技创新的综合体现,这是中国第一次自力更生生产大型飞机,整架C919飞机一共需要上百万个零部件,但是每个零部件所需的数量并不多。为了适应这种生产模式,2016年,上飞打造了这条智能生产线,不仅可以实现24小时无人化作业,而且通过调整局部设置,这条生产线可以同时完成多种不同种类零件的生产。
上海上飞飞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智能车间主任薛岩:我们可以一台机床和一条产线同时在线加工,40甚至更多种类的零件。
整个智能车间最大的亮点是公司自主研发的零点定位系统,可以保证机械手重复定位精度小于2微米,这个精度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三十分之一,从而大大提高了零件制造的精准度。
不仅无人化生产,还可以无人化检测,刚刚生产完一个零件,机械手马上将零件抓取到三坐标系统进行精度测量。如果精度不达标,系统会自动判定进行二次返修甚至是淘汰。
薛岩:在这个点位我们形成了一个橘黄色的一个小信号,这个系统就是已经自动判别它说,这个零件是可以返修的,等机床空闲了之后它就会将这个零件抓取回机床进行二次加工。
2016年年底正式投入使用以来,这条智能生产线已经累计完成138项各类飞机零件项目,能源利用率提升了30%,产品不良率降低了80%。随着c919的投产,这家公司正在计划新增4条类似的智能生产线。
国际最高标准 世界一流水平 5G芯片将从浦东走向全球
6年前,大飞机项目落户浦东,将一片滩涂建成了一座座现代化的飞机总装车间,也吸引着众多上下游企业在浦东和周边的城市落户,浦东有望打造一个上千亿的民航产业集群。今天的浦东,从大飞机,到集成电路,再到生物制药,产业不断创新升级,对标国际最高标准、世界一流水平,浦东张江正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经济半小时》记者 王海涛: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外高桥自贸区,这家工厂就是2016年高通成立的全球首家芯片测试工厂。
芯片的生产工序通常包括三个环节:芯片代工制造工序、芯片封装工序和芯片测试。
进入测试车间,记者首先要换上隔离服,并进行风淋除尘操作。这座测试工厂一共有两个测试车间,分别为晶圆测试车间和成品测试车间。其中晶圆测试车间的洁净度要求最高,为千级无尘室,也就是说微尘数量被严格控制在每立方米1000个以内。
高通通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资深经理金峰:你看到它晶圆上面的话它有一颗颗绿的红的格子,每一个格子就是一颗集成电路芯片,测试完以后好品它会显示为绿颜色,差品的话它就是红颜色。
测试后的一个个晶圆经过切割、封装等工序,便成为一块块芯片成品。这些芯片将在成品测试车间进行下一步测试。今天这些机器正在测试的是高通骁龙系列芯片。
这个测试平台一共有八个探头,一次可以同时测试八张芯片。测试合格的芯片将会放入手机中进行系统测试,这也是芯片交付客户之前的最后一个测试环节。
作为全球领先的芯片设计公司,这是高通第一次涉足芯片制造的测试环节。
美国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如果能够在上海就近的这个完成的话,能够加快我们自己产品的上市,而且能够提高我们对于客户的服务。
目前,高通正在研发新一代5G芯片。未来5G芯片也将进入这家位于浦东新区的测试工厂,在这里完成测试并走向全球客户。
孟樸:等到5G时代到来的时候,高通的芯片能够支持5G,所以我相信它们在这个测试过程中,一定也会再经过上海测试中心来完成。
就在高通的这家测试工厂对骁龙系列芯片进行相关测试时,距离这里11公里的地方,在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展讯全球硬件测试中心里,展讯的工程师们也正在对一款与英特尔合作的4G手机芯片进行测试。
2016年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首次超过千亿元,作为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最重要的集聚地,浦东新区集成电路从设计业、制造业、封测业到设备材料业各环节占全市比重均超过50%,其中设计和制造业均超过70%。
正是这一区位优势,吸引了包括高通在内的集成电路行业巨头入驻浦东新区,推进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孟樸:我觉得政府对产业的支持的力度和各个公司在上海的集中度,这个是上海发展半导体产业的一个好的一个优势。然后第二个就是人才,第三个就是我觉得,上海的半导体产业,它比较齐全,就是不管从设计生产、晶圆生产,还有封装测试,它每一个环节都有。
“上海光源”全国独一无二 吸引500多家生物药厂蜂拥而至
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里有两多,半导体工厂多,药厂更多,这里聚集了500多家生物药厂,也被称为中国药谷。而支撑这些药厂做新药研制的竟然是一束极为特殊的光。
画面中这个海螺一样的建筑就是上海光源,2004年由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2009年正式对用户开放。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邰仁忠:实际上我们简单来讲它就是个超级显微镜,我们从最小的,我们可以看这个,大家可以肉眼看不到的我们电子的结构,我们还有电子还有自旋,之后我们还可以看原子,我们还可以看分子。
这是国内最先进的“超级显微镜”,它就相当于超级x光射线,可以帮助科研人员从事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前沿基础研究。从高铁的黑匣子,到埃博拉病毒,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研究都可以在上海光源中进行。
来自湖北工业大学的研究团队,为了得到这次在光源的研究机会,他们在一年半前就提交了课题研究申请。
湖北工业大学教授苏正定:因为上海光源的这个射线的能量比较高,分辨率比较高,所以说国内只有这有。
由于需求火热,每个研究团队一次只能在光源中使用6个小时的时间。这6个小时的时间虽然是免费使用,但是对于苏正定的团队来说,却是价值连城,每一秒都不能浪费。
上海光源一期建有15条光束线18个实验站,国内外已有2000多个课题组、1.6万名科研人员利用上海光源在十几个学科领域开展了实验研究。目前上海光源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将新建16条光束线和25个实验站,预计2021年全部完成。
这里是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李小英主任正在带领团队开展一款全新的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临床三期试验。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小英: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二期的一个研究结果,那么可以看到就是随着剂量的一个增加,可以看到它的降糖的效果逐渐逐渐是明显的。
中国目前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的第八版全球糖尿病地图,全球糖尿病成人患者(20-79岁)从2000年的1.51亿增长到2017年的4.25亿人,其中中国糖尿病成人患者(20-79岁)多达1.144亿,占到全球糖尿病患者的四分之一。
从医三十多年,李小英一直和各类糖尿病患者打交道。他发现目前市面上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虽然多,但依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急需更多的原创新药的诞生。而这款正在进行临床三期实验的口服药物如果顺利通过临床试验,未来就有可能造福更多的糖尿病患者。
李小英:目前的这些药物还不能完全控制我们目前的糖尿病的现状,需要有一些新的药物,因为每一个药物可能它适用的糖尿病人群不完全一样。
目前这一药物已经成功入选科技部“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新药的知识产权属于这家位于浦东新区的生物制药企业,公司的创始人是首批国家千人计划评选专家陈力。
华领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陈力:我们目前研究的这个产品叫做葡萄糖激酶活性调节剂,那你会说葡萄糖激酶是个什么东西,对吧?为什么它在糖尿病的治疗中间很重要?那葡萄糖激酶你可以把它认为是人体血糖它这个调控的一个传感器,就相当于咱们这个楼对吧?我们要控制我们楼的这个温度。
陈力曾经在全球第二大制药企业罗氏工作了20多年,专门负责新药开发。2010年他离开罗氏后,创办了华领医药。然而和国内一般的生物制药企业不同,在这家生物制药公司里,既没有自己的实验室,也没有自己的工厂,从动物实验到药物生产,全部交给外包公司完成。而这也是陈力最终将公司设立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的重要原因。
陈力:你比如说上海药物所,国家安评中心,以及我们迪赛诺药厂,就在我们离这里不远几百米的地方。这些公司它们都不是我华领医药的公司,但它是我的合作伙伴。
陈力希望,借助上海浦东新区的政策、科研优势,自己开发的这款新药能够早日造福于国内乃至全球的糖尿病患者。
作为全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浦东先行先试,让外商投资享受“国民待遇”;注册资本认缴制;不断升级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创新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这些改革激活了投资热情。自贸区挂牌以来在浦东新注册的企业数超过了前20多年的总和。
以1/50的面积创造上海1/4的生产总值 这个地方创造了奇迹
12月初,上海自贸试验区内,一家德资医院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这是德国阿特蒙集团在德国本土以外开设的第一家医院,也是自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以来,落户上海自贸区的第一家外资综合医院。
比起中国的建设速度,对于这家德资医院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上海自贸区的通关速度。
上海阿特蒙医院首席执行官 浦一佳:我们利用自贸区一站式服务的一个便利,从海外也好,进出口这些耗材的时候,其实在流程上、在时间上,各方面都是大大地缩短了。
对于上海自贸区速度,感受最深的要数自贸区内的物流企业。
12月6日上午,一架来自欧洲的某全球知名服装品牌包机在上海浦东机场降落,一箱箱来自欧洲的服装货箱装载到东航货运物流车上。
随后,这批货物被运送到浦东机场保税区的一个仓库外,十来名工人立刻拆掉货物的夹板和保护膜,用叉车将货物整齐地码放到仓库内。
下午13点50分,第一车包机货物通过海关智能卡口,驶向客户的仓库。
上海中远海运空港保税物流有限公司 江炜:我们也是叠加了目前我们自贸区内,包括先入区后报关,智能化卡口,分送集报,货物状态分类监管,以及进口商品的预检验等等等等的优惠政策,从而实现了目前我们最快从航班落地到货物出区3小时40分的自贸区速度。
每周的星期三和星期日,这样的流程都在浦东新区机场综合保税区上演。从货机降落在浦东机场到第一批货物离开保税监管区,这一过程最短用时为3小时40分钟。正是这一自贸区速度让中远物流公司获得了这个全球知名服装快消品牌客户的信赖。
江炜:我们在口岸也尝试运作过这样的一个模式,但是从通关时效上来说,基本上我们运作下来需要一到两天的时间,很难保证尤其是大批量货物,很难保证当天能够做到出区这样一个速度,但是在自贸区内我们基本上都能实现。
正是这种贸易速度,让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以十分之一的面积,创造了浦东新区四分之三的生产总值;以上海市五十分之一的面积,创造了上海市四分之一的生产总值。
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 翁祖亮:自贸区成立推进了一系列的制度的创新,主要着力于投资、贸易、金融、甚至说监管,采取一系列措施,现在目前来看形成了100多项制度的创新,这些制度创新都已经在全国复制推广。
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浦东新区是无数年轻人追逐梦想的地方,也是中外一流企业群雄逐鹿的竞争场,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实现经济腾飞的一个缩影。2016年,浦东新区GDP高达8732亿元,同比增长8.2%,以上海市五分之一的土地、四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上海市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
翁祖亮:改革、创新、高品质,这三个关键词最能代表现阶段浦东的一些推进的工作,一些所要体现的理念。我感觉到改革一定要围绕总书记提出的,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解放思想、敢为人先,争创标杆,创新就是要对标国际乃至国内的一些,好的做法。围绕着中央提出的建设一个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这个目标。浦东应该作为一个主站场主阵地来说,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半小时观察
十九大报告中一再强调,要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十九大这一最新部署,给浦东带来了新气象,他们又将率先筹建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港要对标全球开放水平的最高标准,向世界亮出自由贸易港的中国方案。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7年12月11日 23:04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提起深化改革,就不得不提起上海,提起浦东新区。这里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新区,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可以说浦东是为改革而生,因改革而新。浦东的每一项改革创新,都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为全国改革探路。(《经济半小时》 20171211 新区新坐标 浦东新区探路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