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探索发现》节目预告(6月19日-6月25日)

CCTV节目官网-CCTV-10 探索·发现 来源:央视网2017年06月19日 10:11 A-A+

《紫塘捍海》                    6月19日

 
  2015年盛夏,得知杭州市萧山区唐湾村要进行城中村改造,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了一支勘探队,要对从地下经过这里的一条古海塘进行考古调查。
  杭州市位于钱塘江入海口两岸,每年的钱江大潮都是难得一见的奇观。但是面对这个史前排名前三的潮涌,上千年来如果没有海塘的保护,杭州显然不可能成为富庶的鱼米之乡。因此市考古所对古海塘的调查已经持续了十余年,但发现的大多都是明清以后的鱼鳞石塘。
  在塘湾村,考古队员通过挖掘探沟发现,这段海塘塘面竟然是夯土,其年代应该非常古老。
  由于海塘建筑本身就是文物,按规定勘探队不能破坏它的结构。可是就在大家打算回填探沟时,一场大雨冲开了土塘,暴露出大量纤细的柴条。
  有了这个发现,队员们立刻开始着手对海塘进行解剖。很快人们发现,这段柴塘绝不是什么偷工减料的产物,而是古代劳动人民充满智慧的伟大创造。五代时期建造的竹笼石塘因为没有根基,部分地方在地形的作用下,潮水会掏走迎水面的泥沙,最终造成竹笼石塘的崩溃。但是在这样的地方,柴塘反而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最终,考古队员基本确定,这段海塘修建于北宋,文献记载中柴塘就是在这个时候第一次被创造出来。

《髹饰录-漆的故事》(上)    6月20日

 


  匠人的巧手,岁月的磨砺,赋予了漆,这种其貌不扬的粘稠液体夺目的光华。今天,漆器仍是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匠人们坚守着各自的手艺,传承着世代沿袭下来的传统,继续讲述着漆的故事。
  何鹏飞是个手艺人。他最拿手的功夫,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剔犀。
  剔犀,全名绛州剔犀髹饰技艺,髹饰是指使用大漆制作器物。剔犀,则是漆器雕刻的一种技法。在胎骨上有规律地交替涂抹100至200层黑红两色的大漆,再用剔刀在漆面雕刻出云钩、剑环、卷草等中国传统图案,刀口的断面显露出规则流畅的黑红漆层,与犀牛角横断面层层环绕的肌理效果极其相似,故得名“剔犀”。
  张来喜,扬州的漆雕手艺人,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比起绛州剔犀的古朴大气,扬州的剔红漆器,雕刻图案更加精细繁缛,雍容华贵。剔红通常以木灰、金属为胎。与剔犀不同,剔红在髹漆时只用红漆,有了一定厚度后,在漆层上雕刻花纹。
  与剔红和剔犀所代表的雕漆工艺不同,在福州,有一门将木作、藤艺、皮雕与髹漆融为一体传统手艺,正和它的手艺人一起,走向暮年。金德祥所制作的藤漆皮枕,或许是世界上最后一只。金德祥制作的皮枕有54道工序,以木为骨、以藤为筋、蒙上牛皮、髹漆绘花,摸上去光滑清凉、结实又有弹性。在100年前,这曾是福州女子必备的嫁妆。

《髹饰录-漆的故事》(下)    6月21日

 


  匠人的巧手,岁月的磨砺,赋予了漆,这种其貌不扬的粘稠液体夺目的光华。今天,漆器仍是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匠人们坚守着各自的手艺,传承着世代沿袭下来的传统,继续讲述着漆的故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漆艺大师甘而可的工作室,在屯溪黎阳街的一所老宅子里。从上灰到胎骨完成,犀皮漆器的制作和其他漆器的制作大同小异。犀皮漆独特的美感,关键在“打埝”。在坯胎上髹厚漆,趁其将干未干之时,推出一个一个突起的小尖,这道工序叫“打埝”。“埝”的本意是用土筑成的小堤,打埝的本质就是做出高于器物表面的突起。髹色漆就是在打好埝、完全干透的器物上,一遍一遍刷不同颜色的漆,每一遍都要通体上漆,阴干后才能髹下一道。表面凹凸不平、多遍髹涂色漆的器物,凸起处被磨平后,便会露出漆层的断面。
  朱金漆木雕是宁波的一门民间手艺,注重“雕”和“漆”的装饰。雕指的是木雕,漆不仅包括髹漆,还有贴金、上彩、描花等工艺。传统的朱金漆木雕手艺,是雕、漆不分家的,手艺人从雕到漆,样样精通。陈盖洪就是这样的一个手艺人。宁波的手艺人对朱金漆木雕有“三分雕刻,七分漆匠”的说法,这是指所消耗工时的比重。朱金漆木雕所花费的工夫,更多的并不在于雕工,而在于漆工。
  彝族漆器以木材、竹材、牛皮、牛角为底料做成坯胎,再用天然无毒的生漆髹饰而成。早期彝族漆器主要是碗、盆、酒坛之类盛东西的器皿,后来发展成为工艺品。彝族漆器制作历史悠久,以庄重尊贵的黑色做底漆,涂上象征太阳与火的红色,和代表光明与富贵的黄色,保留着殷商时期“墨博其内,朱绘其外”的原始彩陶艺术特色。

《锻铁成钵》                    6月22日

 


  蔡德全是“小小铁匠铺”的一位铁匠,他运用古法打铁的方式创作了很多钵型铁器作品。张玮是蔡德全的好朋友,他的父亲刚刚查出了重病,想要请蔡德全为自己的父亲打制一件铁钵,作为父亲的精神寄托。
  蔡德全首先绘制了一张一比一的图纸用作参考。他从朋友那里得来一块极纯的纯铁,由于铁料比较大,蔡德全找来朋友文龙帮忙抡大锤,妻子帮忙拉风箱,自己抡小锤敲点,三人再现了古代铁匠铺的劳动场景。
  铁块烧软后被打成一块手指薄厚的铁板。蔡德全将铁板剪成一个圆形,然后继续高温煅烧,用特制的底托和锤子将烧热的铁板逐渐打得凹陷,慢慢接近钵的形状。经过反反复复的烧、砸,钵基本成型了,还需收钵口。但是收钵口的工具与钵不贴合,蔡德全又改造了工具。钵口收好以后,要采用冷锻工艺敲打铁钵表面的细节。
  为了达到最满意的效果,蔡德全自己亲手锻造了一把小锤。冷锻结束后,又经历了打磨、刻字、鎏铜、烧黑、打蜡,这只铁钵才真正完成。
  这件蔡德全精心设计,亲手锻造的铁钵,寄托了对老人的祝福,老张取走时十分感动。送走了老张,蔡德全给自己放了一个短暂的假期。对于蔡德全来说,锻造更多优秀的铁器作品,让打铁这门传统技艺焕发新的光彩,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失落的古邳国》(一)       6月23日

 


  2015年6月,江苏省邳州市煎药庙村一处施工工地上发现了一处神秘的洞口,经过专家的认定,这处洞口是一处年代久远的古墓。南京博物院接到报告,以马永强为考古领队的一支考古队来到了煎药庙村进行考古工作。
  当地村民关于这座古墓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人认为这里可能是乾隆皇帝妹妹的坟墓,理由是当地曾有皇姑的传说,煎药庙的来源也正是因为这位清代皇姑。而当地的一些村民查阅族谱,认为这里可能是汉代的一位妃子。
  考古队根据墓砖的大小形制初步断定这里可能是一处东汉的墓葬。由于墓葬大量积水,为了进行发掘工作,考古人员对墓葬进行了抽水工作。抽水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墓葬的规格非常大。消息迅速报到了江苏省考古研究所,专家们在煎药庙村展开了现场会。
  考古队在墓砖上发现了石灰层,考古队里有些人就此认为这里可能是一处明清墓葬,因为明清墓葬中很常见这种石灰包浆的砖石墓。但是这个说法也遭到了否定,考古专家马永强根据墓葬券顶的石灰层判断这并非是明清墓,而可能就是东汉墓 。
  考古队员在进一步的工作中发现了青瓷,青瓷是晋代的标准器,因此考古队员们断定这里应该是晋代的墓葬。考古队又在清理陶器的时候发现了陶器的风格与东汉接近,从陶器的风格判定这里应该是受东汉薄葬之风影响的西晋墓。
  考古队在勘探过程中又发现了另外八座规格相仿的墓葬,墓葬的主人引起了专家们极大的好奇。

《失落的古邳国》(二)      6月24日
  考古专家们在煎药庙村墓地发现了九座大型墓葬,专家们对于墓葬主人的身份十分疑惑。而首当其冲的是,这九座大型墓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它们为什么要葬在一起。专家们根据墓葬群的形制,认定这是排葬的葬法。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认为排葬的墓葬多为家族墓葬,认为这里应当是一处家族墓葬。
  为了揭开墓主人的身份,考古专家们打算在此寻找能够证明墓主人身份是买地券和墓志,但是并没有发现。未发现买地券的原因可能是买地券在埋葬的时候丢失了或者并没有在考古工作中发现,而墓志知道东晋才开始流行起来,因此在煎药庙村古墓群中也并未发现。
  考古专家们在煎药庙村古墓群中清理出了大量的随葬品,其中有很多珍贵的青瓷器,专家们认定墓主人一定有着很高的身份地位。有人想到了邳州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这就是石崇。
  石崇是西晋时期的首富,他与王凯斗富的传说一直流传甚广。他与邳州的渊源很深,从小便在这里居住,成年后又在这里当官,因此有人推断他便是被埋葬在邳州。
  考古专家林留根并不赞同这个说法,因为石崇是首富,如果他埋葬在这里,那应该有着极其丰富的随葬品。
  专家们在墓砖中发现了“赵春为”的刻铭,这位赵春为可能是建造古墓的一位工匠,这是他留下的涂鸦。
  专家们又在墓葬的显赫处发现了下邳国的字样,这说明了墓葬主人的身份应该是下邳国人。
  在墓葬中还出土了一枚金五铢钱,这种五铢钱极其珍贵,充分说明了墓主人的身份应该是贵族。
  考古专家林留根根据墓葬的规格形制和出土的器物推断墓主人应该是西晋时下邳国的诸侯王。这个说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失落的古邳国》(三)      6月25日
  江苏省邳州市煎药庙村的墓葬群被确定为西晋时期下邳国诸侯王的墓葬,这让专家们十分震惊。
  而更让人惊奇的是,在煎药庙墓地中还发现了一些很特殊的随葬品,这些随葬品连考古队的专家们都从未见过。
  其中一件是鹦鹉螺杯,这种杯子外面螺旋状,考古队员们发现的时候并不认识。资料传到了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的手中,他曾经在别的博物馆中见过这种鹦鹉螺杯,因此一下子便认出了这件珍贵的文物。
  这是中国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鹦鹉螺杯,这种杯子的材料并不是中国所产,因为中国本土并没有这种鹦鹉螺。这种贝壳应该来源于南亚等地,经历了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了邳州,最后被做成了酒杯,陪葬在墓主人的坟墓中。
  专家们还在墓葬中发现了一件玻璃碗,这种玻璃碗在西晋时期十分罕见,专家们一度以为这是一件玉碗。这件玻璃碗也并非中国所造,而是来自万里之外的中亚地区。
  玻璃碗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和鹦鹉螺杯一起埋葬在这里。
  在墓葬中还发现了很多精美的瓷器,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古人的生活趣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铜器也说明了这些古人们拥有奢华的生活。
  从出土的文物中,考古专家们还原了这些古人们生活中的日常,比如喝酒用的酒浮,古人化妆用的黛板。
  煎药庙村的考古工作复活了下邳国,也给我们展示了古人们的生活情景。







860010-11190602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