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地理中国》节目预告(5月8日-5月13日)

CCTV节目官网-CCTV-10 地理·中国 来源:央视网2017年05月10日 11:51 A-A+

《血色“谜”宫》5月8、9日播出

在茫茫的武陵山中,有一个叫酉阳的地方,这里群峰环抱,沟壑中横。千百年来,山中的土家族、苗族百姓一直过着世外桃源般的恬静生活。

3年前的一天,几个儿童在村后的山坡上玩耍时发现,这里的土中,似乎掩埋着几块造型别致的方形石块,它们的表面还有着类似人工打磨过的规整纹路。村民们非常好奇,他们拿起锄头,沿着特殊石块的边缘挖了下去,没想到的是,人们竟然在这片繁衍了上千年的土地下挖出了一片酷似王城的建筑遗迹。

人们发现,这座宫殿有着不同于中原文明的诡异风格,甚至与柬埔寨的吴哥窟有着多处类似。更奇怪的是,酉阳地处石灰岩广布的武陵山区,岩石普遍为灰黑色,然而,修筑宫殿的石头竟然是一种如鲜血般艳丽夺目的红石。种种怪异现象让人们非常不解,同时也吸引了地理专家的目光。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副教授杨平恒同《地理·中国》摄制组一起来到了酉阳。

通过考察,专家发现,这些血色红石,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泥质灰岩,整片宫殿并非人工修筑,而是一种天然形成的喀斯特地貌。然而,令专家不解的是,宫殿里的岩石形态,竟然不同于所有已发现的喀斯特景观。

为了寻找答案,考察组进行了更大规模的考察。考察中,队员们误入了一片阴森恐怖的“黑石迷宫”,错综复杂的布局让考察组迷失了方向,最后终于通过航拍设备观察迷宫布局才得以逃脱。

在血色宫殿不远,有一条风景秀美的河流——酉水,在酉水河中的龙潭峡,考察组发现了大规模分布的圆形水坑,当地人眼中,它们都是灶王爷开出的一个个“灶台”。

专家发现,血色宫殿中也存在着与“黑色迷宫”,“圆形灶台”非常相似的造型和布局,但仔细对比之后发现,它们之间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种种现象说明,这片诡异而华丽的“宫殿”既不是雨水淋蚀形成,也不是在空气中被外力物理风化形成。那么,究竟是怎样一种神奇的力量塑造了这巧夺天工的地理奇观呢?欢迎收看今天的节目。

 

《湖州秘影》5月11日播出

在湖州这片重岗复岭,群山逶迤,异峰突起的区域,当地百姓传说,这里“卧虎藏龙”,在密林深处往往能看到一种神秘凶猛的生物“土皮虎”的身影它的出现,让当地百姓都忧心忡忡,因为村中的家禽家畜时常遭受袭击,它的血盆大口,能将猎物紧紧咬住,使其动物只能束手就擒。那么,村民口中性情凶猛的“土皮虎”是否真实存在?又究竟是什么生物呢?

为了驱赶这种野兽,村民们的传统乐器(赶山桶)便是由此而来。相传,很早以前,这里的野兽,时常袭击村民家中的牲畜,野兽侵扰事件的屡屡发生,让村民们人心惶惶。因此,人们利用晒干后的粗大毛竹,从中劈开,使其相互碰撞发出巨大的声响,从而震慑村镇周边的野兽

通过寻找,科考队得知,土皮虎,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扬子鳄,也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数量非常稀少,已经濒临灭绝。

扬子鳄凶猛的习性堪比“兽中之王”老虎,再加上多栖息于泥沼地带,鳞片的颜色又近似于土色,在沼泽中很难被发现,久而久之,当地的百姓就把这种凶猛的野兽称为“土皮虎”。

不仅如此,湖州这片区域雾气环绕,高山众多,良好的生态系统也使得考察队夜晚时分在高山沼泽中,又发现了一种我国特有的濒危两栖动物,安吉小鲵。由于,它较小的体形,灰褐色的背部,再加上长在山顶沼泽中栖息,所以很难被发现。

 

危崖奇坝5月12日播出

在云南省西北部的茫茫群山中,有一句谚语流传了上千年。“阴阳界、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它所描述的,正是当地百姓眼中的一座奇山。据说,那座山,就像传说中的鬼门关一般,能够直通阴曹地府。不但一般人不敢轻易踏入,就连误入山中的牛羊牲畜,都往往有去无回,甚至是尸骨无存。一座山,竟然被看作了鬼门关!那这号称是鬼门关的山岭,究竟藏身何处?

记者走访后得知,永胜县一带,到处是连绵不绝的高山。然而,只有红石崖一带,遍布着深不见底的地缝。地缝周围,是及膝深的荒草。误入其中的牛羊,往往会在不经意间,落入其中,尸骨无存。

根据村民提供的线索,摄制组小心翼翼地沿着山路向上攀登四十分钟后,一条狭长的巨大裂缝,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它蜿蜒曲折、幽深诡异,不仅一眼望不到边际,也很难目测它的深度。专家告诉我们,眼前的这条裂缝,其实,只是这座荒山上存在的众多裂缝中的一条。在它附近,还隐藏着大大小小、宽窄不同的数十条地裂缝。这些裂缝的平均深度,竟然超过了200米。正是它们的存在,才让牧民们不敢轻易上山放牧,也正是这些深不见底的大裂缝,让这座山岭被当地人视为直通地府的“鬼门关”。

考察组沿着幽深的裂缝边缘,继续向山顶攀爬。没过多久,一座巨型的天坑出现在我们眼前。专家告诉我们,一般的天坑,其直径在数十米至四五百米之间,远远小于眼前这座天坑的规模。然而,让专家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红石崖山中的这座巨型天坑,由于周边众多巨型地裂缝的存在,已经显得十分破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已经不再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天坑。那么,这个巨型天坑究竟为什么孤立地矗立在滇西北高原腹地?

就在红石崖以西2千米的山脚下,摄制组竟然发现了一片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秀丽田园。只见阡陌纵横的水田,倒映着晚晴的天光;平畴铺展的原野,充盈着莲叶的芬芳。屋舍俨然、稻谷飘香,儿童嬉戏,稼穑繁忙,好一派安逸祥和的景象!向导告诉我们,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滇西鱼米之乡”——三川坝。这样的情形,让记者感到有些不解:在平均海拔3000余米的高原腹地,怎么会出现这样一片鱼米之乡的景象?红石崖与三川坝,又为什么会呈现出如此巨大的地貌差异呢? 

 

《洞庭湖寻奇》5月13日播出

2007年6月,洞庭湖区爆发了一场鼠灾,一场前所未有的“人鼠大战”也就此展开,仅大通湖区在短短几天之内就捕杀老鼠90吨。随着调查的深入,专家发现,洞庭湖鼠害近些年时有反复,在1985年至2005年的20年里,整个湖区曾暴发过5次较大的鼠,然而2007年的这一次鼠害却远远超过以往。面对来势汹汹的鼠灾,当地政府和百姓通过加强监测,围堤堵鼠,人工捕杀,就地深埋,最终有效地控制了灾害的蔓延,并避免了传染病的暴发。

专家考察发现,洞庭湖湖区洲滩十分发育,这对芦苇的生长十分有利。专家分析,洞庭湖芦苇茂密,正是因为湖区的高洲面积大,地势平坦,非常适宜芦苇生长。而由于田鼠喜食芦苇的根部,大片芦苇所在的高洲就成了田鼠繁殖的窝点。另外,心滩的发育,也会为鼠类提供栖息地。专家进一步解释说,正是由于泥沙的不断淤积,以及曾经的人为围垸,加速了河湖淤塞、沼泽植被扩展,为田鼠提供了更多的滋生场所。2007年之前的几年,洞庭湖没有涨过大水,湖滩裸露时间长,加之湖区老鼠的天敌,蛇、猫头鹰等动物较为少见,湖区又不适合投放鼠药,东方田鼠得以大量繁育,而在2007年,由于受到长江中上游持续降雨的影响,长江水位迅速上涨,大量洪水倒灌进入洞庭湖,造成湖区水位快速上涨,隐藏其中的鼠洞被淹没,于是田鼠纷纷四窜逃命,冲向堤岸。

专家说,鼠患暴发,看似偶然,但其中暗含了洞庭湖区的水文生态规律。因而,建立长效预警机制,密切关注上游来水情况,重视天气变化,以及生物链的完善与修复,不仅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能够有效防止鼠害的再次发生。

 

 







860010-11190643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