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探索发现》一周节目预告(3月26日-3月31日)

CCTV节目官网-CCTV-10 探索·发现 来源:央视网2017年03月24日 16:40 A-A+

《时代的交响》简介第一集 愤从悲生 (3月26日)

(上集)《松花江上》: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电令时任东北军参谋长荣臻保存实力,消极对待日本关东军的挑衅,致使东北军官兵被迫流亡关内,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在西安,张寒晖耳闻目睹了几十万东北军和人民流亡悲痛的声音与惨景。他到西安北城门外东北难民集中的地区走访,与东北军的官兵和家属攀谈,听他们控诉“九一八”日本鬼子的罪行,听他们对失去故乡、亲人的思恋。以此创作出《松花江上》的歌词,并以北方失去亲人的女人,在坟头上的哭诉哀声为素材,写成《松花江上》的曲调。
  (下集)《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聂耳曲,创作于1935年4月,是故事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表现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前仆后继抗日的不屈精神。田汉在被捕前,将歌词写在一张包香烟的锡纸上,后由夏衍交给聂耳,聂耳很快将歌曲谱完,以《义勇军进行曲》为歌名发表在《中华日报》上。随着《风云儿女》的上映,这首震撼人心的战歌迅速传唱全国。后来,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罗伯逊演唱并录制了唱片,更使这首战歌载誉全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将这首歌定为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将其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第二集 敌后战歌 (3月27日)
  (上集)《新四军军歌》:1939年春,新四军为了动军员广大官兵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四军作战方针的指示,配合部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鼓舞士气,军部首长动议创作一首新四军军歌。3月间,首先由陈毅写出歌词初稿《十年》,后经叶挺、项英、袁国平、周子昆、李一氓等新四军高级将领集体修改定稿,于1939年6月发表在新四军的刊物上,署名为“集体创作,陈毅执笔”,新四军鲁迅艺术团团长何士德谱曲。成为新四军部队集体宣誓性质的战歌,并和《八路军军歌》一起,成为新四军部队作战间隙休整开会时必唱的两首军歌,由此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文化遗产之一。这首战歌以昂扬振奋的旋律,威武雄壮的气势,表现了新四军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
  (下集)《游击队之歌》:这首旋律轻松流畅,生动活泼的歌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于1937年所作,其旋律部分来自于《英国掷弹兵进行曲》。“八一三”事变爆发后,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一队沿沪宁、陇海、同蒲铁路线作抗日宣传工作,于1937年底到达晋西南的临汾,住在城郊的刘村八路军办事处。此时的他创作了这首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的歌曲,并在洪洞县高庄召开的八路军总司令部高级将领会议的一次晚会上首次演出,受到热烈欢迎。歌曲随即在华北各敌后根据地传唱开来,并迅速流传到全国各地。直到多年后的今天,还一直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赢得了国内外群众的喜爱,这是与其内容的战斗性和音乐形象的生动性是分不开的。

第三集 人民战争之歌 (3月28日)
  (上集)《歌唱二小放牛郎》: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涞源县出现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王二小牺牲时才十三岁,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干部和老乡因此脱离了危险。英勇牺牲的王二小事迹很快传遍了解放区,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二小放牛郎,《晋察冀日报》在头版报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迹。晋察冀边区的文艺战土方冰和李劫夫很快创作了全中国的著名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下集)《沂蒙山小调》:《沂蒙山小调》诞生于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当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上海歌剧院顾问)和阮若珊(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两位同志创作。 《沂蒙山小调》是在上白石屋村一间筒陋的民房里创作—出来的,歌曲一经传出,就以其通俗、易懂、生动的歌词,美妙动听的曲调,快速传遍了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各抗日根据地。

第四集《民族的吼声》 (3月29日)
  (上集)《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大刀进行曲》歌词中最后一个“杀!”字,充分表现了中国军民对日寇的刻骨的仇恨。 1933年,日军侵犯长城各口,宋远哲率领29军奋起抵抗。由于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日军,29军成立了“大刀队”。在与敌人短兵作战中,“大刀队”重创日军,名声大震。 “七七”事变爆发,守卫卢沟桥的29军又以大刀显神威。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麦新被“大刀队”深深震撼,于是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写完歌词,又谱写了慷慨激昂的旋律,《大刀进行曲》由此诞生。
  (下集)《黄河大合唱》: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从陕西壶口东渡黄河,途中亲历了黄河的险峡急流、怒涛漩涡,目睹了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深沉的船夫号子。1939年春天回到延安后,他创作出长篇朗诵诗《黄河吟》。同在延安的音乐家冼星海听后触发了创作灵感,写就了这部千古绝响——《黄河大合唱》。 一批又一批抗日将士和爱国学生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了抗日战争的最前线。

《消逝的古霸国》上集 (3月30日)

 

2007年盛夏,山西省翼城县东郊的大河口村发生了一起盗墓案。县文管所所长王迎泽到现场勘察后,初步判断被盗墓葬所处的台地上应该是成片的两周时期墓地。由于翼城地处晋国核心区域,人们因此推测墓地应该属于晋国所有,其中规模最大的1号墓墓主人应该是一位晋国卿大夫。
  此时此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的主要力量都在承担40公里外绛县横水西周墓地的清理,因此对被盗墓葬的抢救性发掘任务就落在了地方文物工作者的身上。
  清理1号墓时,考古队员先是在墓葬开口的四个角落接连发现了倾斜的孔洞,接下来又在墓坑填土中再次发现土色异常。正在横水主持发掘,无法脱身的山西省考古所所长,领队谢尧亭临时安排一支工作队紧急增援大河口。
  经过细致清理,墓坑中出现的遗迹现象竟然是两件北方地区时代最早的漆木人俑,而且在人俑站立的二层台上还逐渐露出了11座堆满随葬器物的壁龛。
  北方忽干忽湿的环境下竟然能够出土完整的漆木器,这个发现不仅让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关注这里,甚至还为大河口后来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打下了基础。
  面对1号大墓如此多的壁龛,暂时结束在横水的工作,匆忙赶赴翼城的谢尧亭开始怀疑,大墓主人不是之前推测的晋国卿大夫,而是一位从没有在史籍文献中出现过的神秘君主。

《消失的古霸国》下集    3月31日

  领队谢尧亭之所以刚到大河口就怀疑1号墓主人是一位国君,源于他在横水西周墓地的惊人发现。同样距离晋国晚期国都只有20公里的横水墓地,墓主人竟然是一个叫做倗国的诸侯国国君。看到眼前朝向迥异,墓葬形制复杂,陪葬器物等级很高的大河口1号墓,谢尧亭认为自己的推测很快就能找到证据。
  对于封存着大量漆木器的壁龛,考古队将它们整体切割、套箱,吊运回考古实验室,在室内进行清理。与此同时,对墓葬椁室的发掘也有了巨大的收获。
  在1号墓椁室一侧,大批青铜器堆叠在一起,其中仅礼乐器就有75件,代表着墓主人等级的青铜鼎更是达到了24件之多。
  在这些青铜礼器上,考古队员先后发现了多处铭文,但铭文中大多数族名或人名所指的都不是1号墓主人。最终,在一件由芮公赠送的器物上突然出现了一个霸字,人们终于确认,墓地所在的族群名叫霸。
  1号墓的发掘收获很大,但考古队员却始终没有找到霸究竟是族群还是国家的证据。然而在清理规模稍小的2号墓的过程中,“霸伯宝甗”的出现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
  原来霸国是一个夏商时期就已经存在,春秋早期被晋国灭亡了的封国。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这个国家竟然从没有在文献资料中出现,最终是大河口墓地的发现才让人们在两千多年后,还原了这段尘封的历史。







860010-11190602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