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70313 代表委员扶贫路:放牛娃的春天

来源:央视网2017年03月13日 22:23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曾经,9元钱改变了他一生!如今,他用13亿改变千万孩子的命运

  “扶贫先扶智,治贫必治愚”,两会期间,教育扶贫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由于缺乏良好教育,一些贫困地区人口普遍存在“打工没技术,创业没思路,务农没出路”的状况。而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广东省佛山市就有人创办了一所叫作国华纪念中学的学校,它是全国唯一一所纯慈善、全免费的民办高中。

  6岁丧母 7岁丧父 不幸少年入选免费高中


  塑胶跑道、绿茵足球场、一栋栋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宿舍楼,外表看上去,这个正在进行升旗仪式的高中校园,与其他学校并没有什么两样。但事实上,它却十分特殊:眼前这543名统一着装的高中生来自全国16个省份,他们有着类似的家庭背景、历经层层选拔,进入了这个迄今为止在全国都“独一无二”的高中。这所学校就是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的国华纪念中学。


  国华纪念中学高二学生王发银:我妈妈,她就是不太聪明,然后有一个大雪天,她就特别想家特别想我外婆家,她自己就出去了。当时我们也不太清楚,然后她就迷失了方向,我爸爸他们知道的时候,就外出去找她然后找了大概有三四天左右吧,才被一个邻居给用车子给载回来,特别虚弱的样子,后来没过多久她就离开了。我妈妈过世一年以后,爸爸干农活的时候好像是不小心摔到一个沟里边,然后就中风,就在床上躺了大概半年左右吧,然后也没能熬过来也去了。

  这些仅存的片段是19岁的王发银脑海里关于父母最后的印象。6岁时母亲离世,7岁时父亲离世,从那时起,王发银就开始了频繁在不同亲戚家寄居的生活。

  地处云贵高原的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就是王发银的家乡。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县道公路一路向山上行驶,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盘山路,我们来到了王发银的家。自从父母离世,十多年来,这里再也没人居住。由于年久失修,屋内仅有的一盏电灯也早已无法使用。看到我们的到来,王发银同父异母的三姐跟我们聊起了家里的情况。

  王发银的三姐王桃粉:靠我的父亲劳动,父亲劳动有时候我们就经常来帮忙,遇到栽秧、打米我们就来帮忙,就这样。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当时您父亲种的地能养活一家吗?

  王桃粉:勉勉强强。

  三姐说,王发银出生时,父亲已经68岁,干不了什么重活,母亲没有劳动能力,全家人的生活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可是窘迫的日子没有维持太久,7岁时王发银就成了孤儿。没人照顾、没人帮衬的日子里,王发银只能在各个亲戚家里四处借宿,维持生活。直到有一次,王发银生病了,由于无钱医治就孤零零的躺在家中,被邻居发现才告诉了姐姐。虽说三个姐姐家庭条件也不富裕,可三人经过商量,还是决定把7岁的王发银接到二姐家生活。


  王发银的三姐王桃粉:我二姐 、二姐夫很好,他也没出远门也没打工,从那以后他就说我们两个天天干,不休息,有三个孩子就养三个就这样。

  善良的二姐夫接纳了王发银,可他的到来让本来就困难的一家变得更加难以为继。二姐、二姐夫还是咬牙让弟弟上学,但失去父母、寄人篱下、生活的捉襟见肘,都让年幼的王发银根本快乐不起来。

  王桃粉 :总是看不到他笑,我就希望看他笑一下。

  特殊的家庭情况逐渐让王发银变得内向、沉默。

  王发银初中班主任桂林:由于家庭特殊情况,所以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老师发现他总是一个人静悄悄的在某一个地方,吃饭也一个人,娱乐的时候也不爱跟同学在一起王发银总是独来独往,可学习上却很努力。中考前夕,考虑到高中学费并不是笔小数目,为了不让姐姐们为难,懂事的王发银主动提出了想辍学。

  王桃粉:王发银读初三的时候,是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所以王发银就想退学,他说他没有钱去读高中。


  王发银家所在的黔东南自治州麻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这里由于土壤肥力低、农业生产条件差,多年来,年轻人大都选择外出打工维持生活。眼看着因为家庭贫困,成绩优异的王发银却要选择退学,姐姐王桃粉开始四处想办法,她不愿意年幼的弟弟重复跟自己一样的命运,一辈子因为没有文化困在大山深处。终于她从王发银中学校长那里得知了国华纪念中学在贵州招生的消息,全国唯一一所纯慈善、全免费的高中,这让他们看到了希望,2015年8月,经过招生考试和夏令营面试,王发银顺利被国华纪念中学录取。

  2015年9月,这个17岁的少年,独自背上行囊,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广东省佛山市国华纪念中学。而其实,在国华中学,王发银的遭遇并不是个案。这里的五百多个孩子最小的14岁,最大的19岁,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省份,但却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家境贫寒。

  国华纪念中学高一学生小宁:门前一条河,然后竹林,然后一口老井,然后是我们家,大约有二三十平吧,很幸福,世外仙居一样。

  一条小河、一片竹林,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房子,在16岁的小宁记忆里,自己远在河南山村里的家就是这个模样。


  小宁:三四岁的时候,村里的小孩笑话我,你看我都有爸爸妈妈,你都没有,我说我有爸,那也不是你亲爸,人家都说你是从河边抱来的。然后就是因为这个,一跟老爸闹别扭,老爸教育我。他一训我,我就不开心,我就离家出走。第三次他把我拎回来,然后就从那个门后面拿起斧头,然后就这样扬起手吓唬我说,你再跑,你再跑我真不要你了。然后我就哭我不跑了我不跑了,就是他那个动作,那个声音,我一直都记得。


  可是比身世更加窘迫的是拮据的生活。家里的几亩地,再加上低保,一个月下来最多不过五六百元,有时候吃上一顿饱饭都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小宁:有一次就是,饭卡里边还有40多块钱,撑了一个星期,撑的我都想哭。就饿的趴在那看,下课了看同学们在那玩,我说好饿,但是我吃不了饭,没钱了。

  2016年,小宁面临中考。但是仅依靠家里的经济条件根本无法支撑她继续读高中,小宁偷偷做好了外出打工的准备。辍学、打工,虽说这并不是她希望的人生,但贫困早已让她无力反抗。而就在小宁准备向命运低头的时候,河南漯河的14岁少年秦黎明同样向父母提出了辍学打工的决定。


  秦黎明:我妈就跟我说,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你供出来,然后我就跪他们面前哭,我就记得那个场景,他把那个假肢脱下来,然后我看着他那个腿,然后他说,你妈只有一条腿,但是也一定把你供出来,绝对不能让你像我们这样,一辈子当老农民,一辈子困在这里。

  还未成年的秦黎明深知家庭的贫困,生活上总是能省则省,不给父母增加任何压力。

  秦黎明:爸爸比较,就是关心我,在家里说,一天给你五毛钱,十天就是五块,然后我就,有时候花着也特别不忍心,就省下来了,到时候还给我妈妈。当时就感觉自己和别人那个家庭不一样,我不能和他们一样。

  因为贫困 他18岁之前没有穿过鞋? 如今投入十几亿元资助贫寒学生

  上学读书、改变命运,如此平凡又朴素的愿望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但俗话说,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必然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在国华纪念中学,他们不仅走出了贫困的泥沼,更拥有了无限可能的未来。学校的创始人为什么要斥巨资去建立这么一所学校让贫困生读书呢?

  王发银:感觉特别幸运,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感觉运气特别好。

  2015年9月1号,王发银来到了国华纪念中学。一年之后,来自河南的小宁和秦黎明也相继走入了这所学校。

  秦黎明:就像梦里做梦一样,什么都,这么大,篮球好这么好的设施,都没有见过。真是上天的安排,特别好。

  这所让孩子们“眼前一亮”的国华纪念中学招收来自全国各地家庭贫困、成绩优异的初中生,不仅如此,每一位来到这里读书的学生分文不收。


  小宁:字典是发的。这个教科书也是学校发的,差不多都是学校发的,连笔筒什么都是统一的。这台电脑用的时候就拉起来用,然后不用的时候就放进去。

  学习用具、生活用品、十三套各式各样的校服、甚至学生假期往返交通费用等等全部由学校承担,除此之外,学校还按月发给学生零花钱;而且不仅高中费用全免,这里的学生考上大学、研究生、甚至出国留学,费用也全部由这所中学来承担。


  并且这些钱不用还,学生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签署一份不具法律约束力的“道义契约”,承诺在未来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帮助更多的贫困学子、回报社会。纯慈善、全免费、贫困生、道义契约、98.5%的重点本科升学率等等“标签”,对于外界而言,国华中学有着太多的神秘感。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所学校?这样的办学模式初衷又何在呢?

  2002年9月1号,在各种猜测和质疑声中,国华纪念中学迎来了第一批96名学生。而为了这一天,广东商人杨国强早已酝酿了五年。


  杨国强,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董事局主席,他从不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行事低调。其实,这个大家眼中的千亿富豪出身农家、幼年时放过牛、当过泥水匠、18岁之前没穿过鞋,由于家境贫寒他也曾一度因为拿不出几块钱的学费而辍学。

  广东省国强基金会副秘书长刘刚:他读高中的时候辍学,但是因为学校就觉得他成绩很好,也很努力学习,就找到家里面不能让这样的孩子贫困而失学,就免了他七块钱的学费,然后给了他两块钱的助学金,他人生最重要的九块钱,完成了高中学业,从而让他有更多的知识,为他未来创业提供了更多的知识,所以他就改变了他的命运,所以他一直认为教育是改变人命运的一个最根本的方式,所以说他是很注重的教育扶贫。

  刘刚,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他告诉记者,碧桂园社会责任部的工作重心就是扶贫,而教育扶贫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这一切都与杨国强本人的这段经历有着很大关系。曾经的九块钱让那个出身贫苦的少年得以顺利完成高中学业,并最终成为一家千亿房企的掌舵人。

  国华纪念中学校长季德华:今年对于我们学校的招生工作,杨主席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我们能够在全国的每一个省份,都能够招收到那些需要帮助的家庭贫困的孩子。

  季德华,国华纪念中学校长。2002年学校正式招生之前,杨国强曾把他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一聊就是两个小时。

  国华纪念中学校长季德华:谈了两个多小时,就是谈他这所学校应该如何来办,我们应该做什么事,有什么目标。

  刘刚:当时主席办国华的时候,他实际基本上拿了大半个身家出来做这个事情。我们国华第一次就拿了2.6个亿,当时主席说他就4个亿。而且是一次性拿出来的。

  一次性拿出2.6亿元开办这样一所特殊的高中,各种传闻、不理解,甚至质疑一时间甚嚣尘上。

  季德华:他们就谈到学生进入高校以后,就可以不资助他们了,他们通过勤工俭学,通过国家贷款助学金等等,来解决他们自身的这样一个求学的费用问题。杨国强先生对这个有着他自己非常独特的看法,他原话就是这样说的,我们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时间是很短的,虽然说是四年,硕士三年,博士三年,十年,但是在求学的路上,时间是很短的,我们不能够让这些孩子为了挣一些钱来解决读书的费用,浪费了他们在大学里面求学的大好时光。


  国华纪念中学成立15年间,每培养一个学生投入约25万元,学校的日常经费预算每年都在4500万元左右,从创立至今,杨国强共捐献了4个亿用于国华中学,2700多名贫困学子得以实现了他们的求学梦想。

  季德华:有一些领导提出来,你看看,我们一个希望工程学校培养一个高中生,一年的学费是3000,宏志班我们培养一个学生是5000,国华纪念中学一年的费用高中差不多要五六万,这些学生,他们将来都比不上你们国华培养的一个学生吗?杨国强后来回答就是这样的,我们要怎么去看,如果说我们国华纪念中学能够培养出像王选,像袁隆平这样的学生花一千万都是值得的,无论花多少钱,无论我们给予学生多大的帮助,都是希望他们能够成才,成为栋梁之材,朝着这个目标不惜代价。

  广州土到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新运:虽然三年,但是应该是我这辈子最美好的读书时光了。

  忙碌的创业之余,国华第一届毕业生林新运还是第一次有机会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重新回到校园。回首自己在国华的三年时光,林新运感慨万千。

  林新运:在外界当中,可能是一个很成功的企业家,但是在我心里,我始终都是有种跟父亲的那种感觉。

  林新运的家在广东清远农村,2002年他进入国华纪念中学,大学毕业之后,先是在一家企业工作了四年,后来开始创业。林新运说,每位国华学子在毕业之时,都会签署一个“道义契约”——承诺在未来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偿还本金以帮助更多的贫困学子,而这一纸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的契约,正是他如今创业的初衷。

  林新运:当时我是看到像我的话家里面的地比较多,在山区里,就会遇到一个问题,种的少没钱赚,种的多没人收,种了之后我在这边建设渠道,在这边来卖,就这样,当时有个这样的驱动,我选了这行。我通过这样的渠道,可以把农民的一些问题、难题尽量去解决。因为毕竟自己能解决的事情可能没有像杨爸爸事业做的那么大,所以我自己能够帮助一些就尽量帮助一些。


  在国华纪念中学,每个周末,同学们都会在舞台上尽情的释放自我,他们的人生,正在这里抒写着无限的可能。

  半小时观察:扶贫必扶智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杨国强,是一家知名房地产企业的创始人和董事局主席,但他却连续四年在自己的提案中不提房地产行业,而是执着地连续四年提交关于加强职业教育扶贫的提案。

  这些年来,杨国强除了开办国华纪念中学、还设立了“仲明助学金”、全国唯一全免费的大专院校——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以及专门针对农村籍复转军人的国良职业培训学校。自1997年至今,他在教育扶贫上的投入已经高达13亿元。

  我们说,贫困家庭只要有一个孩子有知识有技能,毕业后就可能带动一个家庭脱贫。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只要有了文化,发展就有了希望。20年来,杨国强用教育扶贫之路点亮了万千贫困学子的梦想之灯,更为他们的家庭打开了脱贫致富之门。

  (来源:央视财经,本文编辑:姜美羊)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7年03月13日 22:23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2017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的提案为《关于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助力扶贫攻坚的提案》,连续四年,杨国强的提案只有两个关键词:职业教育和扶贫。杨国强除了开办国华纪念中学,还设立了“仲明助学金”、全国唯一一个全免费的大专院校——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以及专门针对农村籍复转军人的国良职业培训学校。自1997年至今,他在教育扶贫上的投入已经高达13亿元。(《经济半小时》 20170313 代表委员扶贫路:放牛娃的春天)






收视TOP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