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部、东海之滨,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它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但实际上,按照全国以人均年收入低于2736元的农村扶贫标准计算,福建省大约还有农村贫困人口50万人。和其它一些省份相比,人口数量听上去虽然不算多,但是这些贫困人口多处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和经济发展条件较差的山区、革命老区。福建省提出了2018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个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专访福建省省长于伟国。
山海协作 对口帮扶 福建扶贫要“一帮一一对红”
福建省海域辽阔,全省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厦门、漳州、泉州等沿海城市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发达。而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处福建西部山区的龙岩市长汀县,山地面积388万亩、耕地面积只有44.2万亩,属于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区县,眼前看到的连片的破旧木瓦房就是长汀县的泊湖村。
用木板钉起来的门窗四处漏洞跑风,摇摇欲坠的碎瓦片显得房屋风雨飘摇。村民廖莲莲的家就在这里,简陋的床铺上要住4个人。
廖莲莲所在的泊湖村位于武夷山脉南麓,这里土地贫瘠,交通闭塞,即便辛苦耕种一年,到手的粮食也是微乎其微。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泊湖村村民 廖莲莲:我这两夫妻才两亩地啊,种的粮食不够吃。
更不幸的是,五年前廖莲莲的丈夫在一场意外中身亡,家里为了供养两个读大学的孩子,欠下两万多元的外债,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廖莲莲一个人身上。长汀县是福建省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像泊湖村这样的贫困村有 78个,像廖莲莲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达20900多人。他们大多散居于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自我发展能力弱,贫困程度深。自然因素成为脱贫的巨大障碍。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习近平总书记还在福建工作时,就亲自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明确山海联动发展的战略方向、路径设计和制度安排。依托福建丰富的山海资源,开展经济协作,内部造力,大手牵小手,对口扶贫缩小贫富差距。
福建省省长 于伟国:福建的贫困最主要的还是它的自然环境,可以说在福建省既有东部像沿海这样的,也有西部山区,另外福建八山一水一分地,山区占了80%,地只有一分,而这些山区又往往是当年中央苏区革命老区,这些地区经济比较落后,资源匮乏。在90年代总书记在福建工作的时候,就提出了一个山海协作对口帮扶的机制,也就是说用沿海这一带相对富裕的地区对口帮扶背后山区这一带比较贫困的农村和群众。
从2013年开始,福建的沿海城市晋江就率先注资9500万元,与福建内陆山区龙岩长汀县结成资源优势互补联盟,建立了福建省第一批山海协作产业园区。
幸运的是,经过当地扶贫部门的筛选推荐,廖莲莲进入了园区里的一家食品加工厂成为一名产业工人。她的主要工作任务是食品包装,现在一个月能挣2400多元。企业为了照顾离家远经济又困难的员工,还在厂区盖起了职工食堂,建起了免费的职工宿舍。吃住都能在工厂解决的廖莲莲终于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福建省长汀县泊湖村村民 廖莲莲:我把这儿当家一样。过年的时候给两千块钱,孩子还读书的时候又给两千。
像廖莲莲这样,在园区企业里办理了解脱困登记的困难职工就有36人。为了扩大帮扶对象,福建省还开启了“民企帮村”的精准扶贫政策。廖莲莲所在的泊湖村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41人、低保户26户38人。这些人最终都会有企业来兜底,达成对口帮扶。记者采访了当地一家企业,一千多名员工中有90%来自周边的村民。
就在廖莲莲走出大山,走进产业园区开始新生活的时候, 松林村的贫困户陈冬秀正和丈夫一起抢干工期,采摘地里的槟榔芋。从2014年开始,产业园区进驻了槟榔芋深加工企业,每年的收购价格稳中有升,看到好行情的陈冬秀加入了合作社,办理了小额贷款,今年一口气就承包了五亩地。
眼下是今年最后一波采摘季,槟榔芋这几天的价格已经从每斤两块八涨到了三块二。陈冬秀五亩槟榔芋有七八吨的收成,今年算下来就有三四万元钱的受益,这一下就能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不仅如此,今年三月份,陈冬秀和丈夫还在厂里找到了清洗槟榔芋的工种,两人又多出一份打工的收入,一年可以拿一万多元的收入。
这会儿正好是中午一点钟,还能赶上槟榔芋加工厂下午的生产,两人没顾得上休息就往厂里赶,越来越有奔头的生活让他们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种植面积达7万亩地槟榔芋是长汀县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支柱产业。特别是山海协作共建园区进驻了加工企业后,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农户五万六千多人,帮扶了像陈冬秀这样的贫困户七百四十多人。而企业立足产地资源,在种植、加工、物流,全产业链产值达两亿多元,山海协作、优势互补,在这里开始了大胆的尝试。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县委书记 廖深洪:全县单闽南企业就有120多家落户在我们长汀,带动了我们近万人的就业,同时这个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有960个人,这个在园区里头的企业务工每月工资在2600块左右。
福建省省长 于伟国:当年总书记在福建工作的时候就确定有沿海发达县市对口,现在就是有我们的泉州晋江市对口帮扶龙岩长汀县,晋江首先在财力上给予支持,累计到现在支持长汀县已经有1.5亿元。再一个就是共建产业园区,把在晋江经过多年发展,有比较成熟的市场、比较优势的产品,这样的企业转移到长汀县。既吸引了广大贫困群众,到工厂去务工,更重要的是把相应的技术、理念带到这些落后的地区,久而久之,这样的当地的群众不仅能够自己打工挣一份钱,而且他们学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己出去创业。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 李雨霏:您认为政府在这个过程当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
福建省省长 于伟国:这么一个帮扶机制是在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领导组织下进行的,每年要进行检查,每年要进行问题的倒查,年度任务完成的好是因为什么,年度扶贫任务有些没有完成又是因为什么。再一个就是县是主体,23个沿海县对23个山区县这样一种对口,县与县之间,进行的应该说是非常深入,非常扎实。
养紫菜日进万元 贫苦户整体搬迁后华丽转身
在福建省宁德市三沙镇的东山海区,从凌晨五点钟天光渐亮到朝阳初起,海域里哒哒哒响起的船只拉开了一天当中最忙碌的收割紫菜的序幕。谢启凤和他的父亲、兄弟四人开着一台自制的收割机,穿梭在18亩的海塘中。
谢启凤的18亩海塘能产出50吨左右的鲜紫菜,每年能从9月开始收割到第二年的一月。如今能畅游在海上收紫菜,这是以前住在深山里的谢启凤想都不敢想的事。而这一切都要得益于宁德市霞浦县开展的整体搬迁造福工程。2012年他们全家从山区搬迁到了临海的东山村,在这里学会了紫菜养殖。而在东山这片海域,像谢启凤这样新来的搬迁户有85户,养殖面积达2000多亩。
鲜紫菜一上岸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抢收抢装,不然就会影响卖相。谢启凤的紫菜刚运到码头,东山村紫菜加工厂的收购商就带着附近村民开始打包运输,谢启凤一边数着装好的紫菜,一边帮着装运,满头的汗水都没顾上擦,从凌晨5点忙到上午10点,18亩紫菜装了55大包运输上岸,这一天的收成有九千多斤,能收入两万多元。
日进万元让谢启凤合不拢嘴,事实上就在几年前,谢启凤一家人还住在大山深处,那是村里有120多户、500多人,大部分群众都分散居住在深山里。这一天,谢启凤带领我们爬山、过河,徒步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回到他位于胡家山自然村的老房子。
记者看到房子的墙壁是用竹片编织成的席子,有些房檐没有任何瓦片,全是用稻草和泥巴堆起来的。破旧的房屋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显得不堪一击。一道下大雨的时候家里就下小雨变成烂泥塘,破败的房子每隔两三年就要翻修一次才能住人。
2012年谢启凤全家告别了贫困落后的胡家山村,由政府统一安排宅基地,并补助资金,在离海更近的东山村安家落户。眼前这十几栋崭新漂亮的多层住宅楼就是他们搬迁的新居。这里不仅配套了广场、还有社区服务中心。搬迁后的东山村现有人口413户、1560人,其中畲族人口1150人,是一个整村搬迁集中安置的少数民族村。
福建省省长 于伟国:福建80%是山区,而且其中相当部分的山区非常偏远,自然条件非常艰苦,总书记当年在宁德地委工作的时候,1988年他就提出来,就是对这一些自然条件十分艰苦,自然条件比较偏远、艰巨的这些村落,要进行整村搬迁,当时是叫船民要上岸,偏远山区的村民下山,他们整村搬迁。
从1994年开始,22年来福建全省实施造福工程累计搬迁142万农民群众,整体搬迁了7000多个自然村,建成各类集中安置区3000多个,其中百户以上安置区501个。
今年,全省落实了搬迁人口16.56万人,落实集中安置区210多个。从2012年到2015年,福建省每年安排一亿元用于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百户以上安置区平均投入基础设施配套资金500万元左右。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 李雨霏:如何来解决搬迁困难户下得了山、稳得住生活,富得起来?
福建省省长 于伟国:当年宁德就是创造了这样一些做法,一个他在原来居住地的这些分的地,分的山林,通过转包,让一些专业户去经营,这样的每年他可以收一些租金,来增加他的一部分收入。同时他到了新的驻地,在当地有的能够务工,年轻人逐步就地就业了。还有少量的逐步的自己创业,开一个小门脸,弄一个小吃店,这样自己每年有一些收入。所以两头他都各有一部分收入,这样生活改善了,心就安定了,他就不会老想再回到山上去了。
第一书记派驻农村 精准推进扶贫政策
根据规划,福建省将投资90亿元,实施扶贫搬迁造福工程。共约50万贫困人口,到2018年全面完成搬迁任务,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增加收入。
除此之外,福建省还开展了龙头带动工程、扶贫小额信贷工程、贫困劳动力培训工程以及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程。而所有这些政策的背后,都离不开基层务实给力的“带头人”具体的来执行来推进。
白交祠村位于厦门市同安区的西北部,海拔近1000米,山脚下的盘山路蜿蜒而上需要绕230多个弯道才能到达村口。30多年前,正是因为这里交通不便、资源匮乏,成了厦门这个沿海城市海拔最高,经济最落后的贫困村。
从1995年开始,厦门市委组织部开始了长达21年不间断的挂钩帮扶,陈海煌就是眼下下派到白交祠村的驻村第一副书记。这天他再次来到村民杨春成的家,希望征用杨春成家的茶园做安置点。
原来在白交祠村有一处滑坡地灾点,涉及26户,102口人必须要尽快搬迁。前段时间,在完成招投标工作后,1050万元建设资金也已经到位。但是,由于新的安置点的建设涉及32亩茶园,牵扯到部分茶农的利益,这些天陈海煌一直走乡串户做群众工作。
这次安置建设要占用杨春成家里两分地的茶园,虽然面积不大,但以后每年都会减少五六百元的收入,这让杨春成心里老揪着块疙瘩。陈海煌看出了杨春成的心事,一边给他倒茶斟水,一边摆事实、讲道理。这已经是陈海煌第十一次家访了,软磨硬泡了近一个小时,并应允了一些优惠政策,杨春成才答应下来。
见杨春成拍板决定后,陈海煌立刻找来工人到现场测量。杨春成的茶园长20米,宽2.5米,属于集体用地,每平方米将按照70元的标准来进行补助,这样杨春成能拿到3500元的补偿款。
关于这片32亩的安置地,陈海煌还有一个更大的设想。因为正处于村口的山门处,村里山地多,连个像样的停车场的都没有,所以这次他将停车场和一个小型绿地花园的景观也设计进去,正好配合现在的美丽乡村建设。
站在一边的杨春成细心地听着,似乎也看到了自己家乡更美好的未来。而正是因为被陈海煌这种扎实的工作作风所打动,村里剩余六户不同意征地的群众工作,由其他党员干部主动承担起来,带头共同推进。
从2013年开始,厦门市同安区组织部下派像陈海煌这样的驻村干部,就有20多位。每隔两个月还会选派一名年轻干部驻村蹲点。同时选派农业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大学生村官等长期驻村挂职。
在他们的带动和努力下,目前白交祠村已建成农家乐3家,带动村民再就业60多人,创造经济收入约200万元,2016年白交祠村村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15000元,将是1986年的近27倍。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 李雨霏:我知道您在几年前,也曾经到白家瓷村去调查、调研,当时您看到这个村的贫困的状况怎么样,有没有什么事情给您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福建省省长 于伟国:当年总书记在厦门工作的时候,上个世纪80年代,那是没有公路的,是骑着自行车到这个村去的,有的坡高根本骑不上去,上坡的时候,自行车就得推着,甚至于扛着才能上坡。我去的时候已经通公路了,那个山区是非常危险,我看着山崖下面,确实心里是有一点发慌的,我就是在想,当年总书记是推着扛着骑着自行车去白家瓷村,这个艰苦的程度,那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2004年以来,福建省累计从省、市、县三级选派1.6万名党员干部到1.1万个贫困村驻村任职,涵盖了77%的建制村,其中任第一书记的2400人,10多年来,各级各有关部门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70多亿元,实施了10万多个项目,实实在在让群众得到了实惠。?
“十二五”以来,全省扶贫开发对象从140万人减少到2015年底的45.2万人,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发生率由2010年的5.42%下降到2015年的1.65%。
福建省省长 于伟国:这个扶贫的满意不满意,我觉得最可靠的就是要让这些贫困的农民群众自己来评判。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书记讲,贫困群众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少。所以我们每年就是按照20万群众脱贫的任务,坚决地完成,困难再大,我们想也没有群众生活在那样一种贫困状态下,他的一家一户的难处大。作为党委政府,我们应该说不仅有这个决心,有这个责任,同时也有这个办法,也有能力,让贫困群众真正地脱贫。我们现在对全省的贫困群众,还有452000人这么一个数字,这些群众脱贫,我们完全有这个信心来按照固定贫困户是2018年脱贫,同时2019年、2020年继续巩固,因为脱贫不会很简单的一个过程,有时候还会返贫。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后还要持续地来进行脱贫攻坚。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12月22日 23:53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在福建省宁德市三沙镇的东山海区,谢启凤一家人养殖紫菜,一天的收成有九千多斤,能收入两万多元。日进万元让谢启凤合不拢嘴,事实上就在几年前,谢启凤一家人还住在大山深处,他家的房子的墙壁是用竹片编织成的席子,有些房檐没有任何瓦片,全是用稻草和泥巴堆起来的。破旧的房屋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2012年谢启凤全家告别了贫困落后的胡家山村,由政府统一安排宅基地,并补助资金,在离海更近的东山村安家落户。他们不仅住进了崭新漂亮的多层住宅楼,还扎根沿海,养殖紫菜,华丽转身!这一次扶贫拆迁,彻底改写了他们整个家族的命运!(《经济半小时》 20161222 精准扶贫一年间:福建“山海协作”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