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13 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 20160604 玉米多了也烦恼

来源:央视网2016年06月04日 20:21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首播:

CCTV-1

6月4日19:38

 

CCTV-新闻

6月4日19:38

重播:

CCTV-新闻

6月5日03:45

 

CCTV-新闻

6月5日05:45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玉米和大豆,都是我国、特别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作物、传统作物;但是近年来玉米和大豆的种植规模变化却形成了极大反差。来看两张图:全国玉米种植面积上涨和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下降的同期变化情况。因为黑龙江是我国的大豆主产区,它的趋势也就代表了全国的趋势,一增一减,非常明显。这种巨大的反差是如何出现的?它会带来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又该怎样解决呢?

吉林省蛟河市新站镇的石门子村所在的地方,是吉林省的东部山区,靠近长白山余脉,当地的农民告诉记者,他们这里属于冷凉气候区,无霜期短,气候不适合玉米生长,此前,玉米种植面积很小,但前几年,随着国内玉米价格行情一路走高,玉米开始在村里大量种植。2014年,石门子村退耕还林后,只剩下180公顷土地,近两年绝大部分地都种上了玉米。

据当地农业主管部门介绍,不仅石门子村这样,周边其他的村镇也都是类似的情况。2010年前后,蛟河市玉米播种面积只有9万公顷左右,到2015年初,玉米播种面积就达到了12万公顷,几年时间内增加了30%。记者在吉林省农委了解到,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自2007年以来,国家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对玉米实施临时收储政策,玉米的播种面积、产量也一路攀升。

不仅吉林省是这样,整个东北地区也都如此。然而,生产发展的同时,却没有带来消费需求的增加,一个现实问题就是玉米的库存大量积压。2008年到2014年,玉米临储价格由每吨1500元左右提高到2240元左右,带动国内玉米市场价格稳步上涨,而2012年以来国际市场粮价持续走低,国内外价格倒挂,玉米以及高粱、大麦等玉米替代品进口大量增加,出现“国粮入库、洋粮入市”的情况。

吉林省粮食局总经济师鞠永平介绍:“吉林的玉米每年大体上80%左右的玉米进入了临储库存,目前的库存是实行临储收购政策这个常态库存的4-5倍。”

在吉林省蛟河市一处国有粮库,记者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这里的粮仓并不是统一修建的,个个都是形态各异,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粮仓博物馆。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仓库,里面大部分都装的是玉米存粮。

当地粮食主管部门告诉记者,这种砖混结构的粮仓,是传统的粮仓,这几年粮食库存量大,老式的粮仓装满了,只好搭建简易粮仓露天存放。在这储粮库里,除了几栋砖混结构的老式粮仓,其他的都是近两年临时搭建的。

蛟河市粮食局长林志刚说:“今年如果不去库存的话,今年年底老百姓的这个粮食,往粮库卖也没地方放,锅碗瓢盆全装满了,库也装满了,没地方放,农民卖不出去,作为粮食部门什么招都没有了。现在就是2013年的粮还在这储着,你算2014、2015年,3年的粮食都在这装着。”

实际上,吉林蛟河的这个粮库只是全国玉米存储的一个缩影,据统计,截至今年1月末,我国各类粮食企业玉米总库存跟2012年同期相比,增加了将近5倍,玉米高库存的压力之下,也带来很多方面的问题。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潘文博表示:“过去讲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但是粮食多了长期放在库存里,粮食也会陈化,也会有质量问题;同时粮食多了,存在库里,国家财政还要背一定的负担,所以说多是好,但是如果要是长期地多,就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那么怎么才能缓解玉米高库存所带来的这些问题呢?今年,国家改革完善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玉米实行市场化收购,国家再给种植户一定的“补贴”。这样的新机制从一定程度上将激发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的积极性,缓解国有粮库的库存压力,另一方面,要让国有粮库里粮食加快腾换,流通起来,去掉一部分老库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库存压力问题。

除了要去库存,调整玉米的产业结构,也是解决玉米库存压力大的一个办法。 国家农业部表示,在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后,农业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在这种新形势下,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努力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为此,农业部制定下发了《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玉米就是这一轮结构调整的重点。

农业部提出,要巩固玉米优势产区,适当调减非优势产区,调优、调特、调高、调深玉米结构布局,促进玉米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去年11月,农业部发布了《关于推进“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镰刀弯”地区是玉米机构结构调整的重点区域。

潘文博副司长说:“镰刀弯地区是一个形象的说法,镰刀弯地区主要是指东北的冷凉区、北方的农牧交错区、西北的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还有西南的石漠化区,这5个区域13个省,这5个区域从东北到华北到西南再到西北,在地图上呈镰刀状的分布,所以我们叫它为镰刀弯区域。”

2015年,“镰刀弯地区”玉米面积达到1.56亿亩,比2005年增加了7000多万亩,是过去10年来玉米面积增加最多、发展最快的地区,但是这一区域有很大一部分是像吉林蛟河东部山区一样的玉米非优势产区。

潘文博副司长说:“这个区域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第二个就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就是说它高寒、高纬、沙重、盐重,跑水跑肥,玉米产量低而不稳,年季间波动很大,这种区域如果长期去种植玉米就会造成一部分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也带来了破坏。”

“镰刀弯地区”本来玉米产量就不高,目前,玉米临储政策改革后,玉米价格与市场接轨,可能出现下滑,那么,这些地方的农民,如果不种玉米,又应该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品种呢?潘文博副司长介绍:“我们要把镰刀弯地区一部分非优势区的玉米调减下来,来发展大豆、杂粮、杂豆、马铃薯、青贮玉米、苜蓿等作物。”

记者从农业部了解到,这次重点调整的“镰刀弯地区”,有很大一片区域是东北的冷凉气候区。在这里,气候冷凉、积温偏少、无霜期短,多数作物不能安全成熟,但适宜大豆生长,是传统的大豆种植区,正如歌里所唱的,这里曾是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在过去几年中,由于玉米比较效益较高,这里的大豆种植面积受到严重挤压。在加工食用植物油和提供给畜牧业的饲料方面,大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用植物油和畜产品的消费量越来越大,市场供给减少,缺口逐年扩大,进口迅猛增长。去年我国进口大豆超过8000万吨,而国内总产量不到1200万吨。

近期,农业部印发了《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恢复东北冷凉区等传统大豆优势产区的大豆生产,到2020年大豆面积达到1.4亿亩,比2015年增加4000万亩。但目前来说,大豆的市场价格不高,农民种植大豆的收益跟玉米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如果要让大豆种植面积得到恢复性的增长,仍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和引导。

潘文博副司长表示:“农业部和财政部整合一部分资金来引导农民调整玉米结构,来发展大豆生产,就是政策性引导,同时还有实行大豆的目标价格政策,要稳定农民的种植收益的预期,这样引导农民来发展大豆生产。”

对于国家调整玉米结构,恢复发展大豆生产的政策,老百姓能接受吗?在石门子村,记者看到当地政府部门给村民发的一张黄色的传单,给村民们宣传国家改革玉米收储政策,玉米价格持续下跌,另外,国家也将出台政策对大豆实施目标价格补贴。这样一来,在石门子村,许多种植户就有了把玉米地改种大豆的想法。

村支书任立荣告诉记者,去年他们村里玉米种了将近有120-130公顷,50-60公顷的黄豆,而今年种植黄豆140-150公顷,玉米种植只剩30-40公顷。

镰刀弯,要转弯。按照发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政策导向,引领农民种植——其实也是调结构,也是去产能,也是突出了供给侧作用的制度安排。为此,农业部、财政部今年将整合资金32.5亿元,重点支持玉米结构调整。目前,各项工作开局良好,特别是玉米种植面积今年预计将减少2000万亩以上,这将为更加均衡和高效的发展让出更宽广的道路。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06月04日 20:21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玉米和大豆都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传统作物。但近年来,玉米和大豆的种植规模却形成了很大的反差。玉米种植面积一路攀升,而大豆种植面积则逐渐缩小。按照发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政策导向,引领农民种植,其实这既是调结构去产能,也是供给侧作用的制度安排。 (《焦点访谈》 20160604 玉米多了也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