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60521 来自扶贫一线的报道:牧民致富的“活银行”

来源:央视网2016年05月21日 22:28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四子王旗是一个少数民族边境旗,这里基础设施薄弱,自然条件恶劣,常年风大沙多、干旱少雨,很多人甚至用“十年九旱,风沙不断”来形容这里生活的艰难。特别是赶上大旱灾年,牧民们往往辛苦了一年,却没有任何劳动收入,生活极其困苦。

养羊探索出扶贫新路径,“老少边穷”区贫困户因此解困

四子王旗是隶属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的畜牧重镇,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全长104公里,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国家级贫困旗,到目前为止,全旗未脱贫的人口还有12600多人,占到全旗总人口的6%。

贫困的嘎查村大多集中在风蚀沙化区和边境牧区,水资源贫乏,草场是荒漠草场,基础条件落后,自然灾害频繁。

2014年内蒙古大旱灾,四子王旗干旱的重灾区就占到了草场总面积的80%以上。遇到天灾,当地的牧民很容易致贫返贫。

记者在白音嘎查村碰到朝克巴特尔和妻子吉木斯的时候,夫妻俩正在给羊圈里的羊羔们添些草料。他们一共养了70头本地的蒙古羊,羊群的数量在整个白音嘎查村都是最少的。为了增加收入,夫妻俩还给其他牧民放羊。记者在巴特尔家看到,狭小的羊圈已经破败不堪了。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白音敖包嘎查村牧民吉木斯:我们家的羊圈,以前塌了又重盖的,盖了也不行了,这二三年开始就下雨。

吉木斯家的羊圈是泥巴糊起来的,现在棚圈屋顶上全是破洞。

吉木斯很担心,一旦下雨,羊羔们会淋着冻着。

白音嘎查村所在的草场是荒漠草场,因为草原越来越干旱,草原上的牧民都盼望着下雨,可是对于吉木斯一家来说,下雨却是一件令他们非常发愁的事情。

吉木斯:下雨时候我们就去别人家睡。

《经济半小时》记者:下雨的时候就不在自己家睡?

吉木斯:不在了。

《经济半小时》记者:这水都滴在床上,炕上?

吉木斯:炕,床底下还涨水。

巴特尔家住的还是土坯的窑洞,窑洞的屋顶坑坑洼洼,已经严重老化了,外面下大雨,屋内就会下小雨。

今年43岁的巴特尔就出生在这里,几十年来,巴特尔一家六口就挤在这间不足20平米的窑洞里。

《经济半小时》记者:一间房住一家人?

吉木斯:对。他爸他妈这,那时候一个小孩,我们两个呢。

《经济半小时》记者:小孩子睡中间?

吉木斯:睡中间了。那会儿娶我的时候确实挺困难的。

吉木斯告诉我们,巴特尔的父亲因病瘫痪,卧床十余年,母亲得了乳腺癌,为了治病,他们花光了家里几乎所有的积蓄。因为养羊的收入微薄,如果再碰上旱情严重的灾年,全家人的生活都难以维持,2002年,巴特尔不得不带着一家老小背井离乡,长期外出打工。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白音敖包嘎查村牧民朝克巴特尔:打工时候也挣不多,一天挣个十几块钱、二十块钱。一个月是挣个六七百块钱。

上有重病的二老,下有两个年幼的儿子,夫妻俩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累死累活,也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家里一直负债累累。

《经济半小时》记者:(这一家)负债了多少钱?

内蒙古中泰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强:大约是3万左右,所以说他这个生活条件特别差的,他的住宅,他的羊舍都是在我们这是最差的。

巴特尔一家是白音嘎查村最贫困的一户牧民。2007年他们因为生活实在维持不下去,卖掉了家里所有的羊,外出打工,给父母治病。2013年底,他们又回到嘎查村重新养羊。荒漠型草场旱情频发,依靠养羊他们真的能够脱贫吗?

这一天巴特尔家里迎来了村干部和一个特殊的客人。

李强:我们来跟你对接一下精准扶贫的事。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白音敖包嘎查村村干部:这是国家投资的这个项目,你自筹两万(元),剩下实际是八万块钱的项目,你必须自己自筹两万(元)。

李强,是白音嘎查畜牧合作社的负责人,内蒙古中泰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以前他也是这片牧区的牧民,这次来他是要和巴特尔一家商议一个扶贫方案。李强的答案还是一个----养羊。但是怎么养,养些什么羊,就和过去传统的放牧不一样了。

李强说的养羊与过去的养羊完全不一样,品质不一样、方法不一样,当然产生的效益也不一样。

这种被叫做杜蒙杂交羊的品种,是从澳洲引进的纯种杜泊羊公羊和本地的蒙古母羊杂交的下一代,饲养周期短、肉质鲜美。

李强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杂交的杜蒙羔羊4个月出栏,比蒙古羊生长速度快、周期短,一只60斤以上的杜蒙肉羔羊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可以卖到1400到1500元一只,而传统的蒙古羊7、8个月才出栏,生长周期长,一只60斤的蒙古羔羊只能卖到700、800元,经济效益只有杜蒙肉羊的一半,对草场的破坏杜蒙肉羊也要小得多。肉羊品质偏廋肉型,品质更好。

李强告诉我们,2000年之后,四子王旗旱情频发,传统的蒙古羊的养殖效益低下,因为过度放牧,对草场的破坏很大。草场沙化现象严重,牧民生活极其艰难,当时,任这个贫困嘎查村嘎查长的李强很是着急。

李强:传统那种养殖方式是不行了,我们当时也有过外出打工这些念头,但是我想我们走了,这些老人们还在这里很难生活的,我就决定留下来,继续探索一条高效畜牧业的路子。于是2007年我到外面看了以后,看到外面有养杜泊羊,搞杂交的,于是我在2007年买回50只杂交母羊和一只公羊,我就试着先干了起来。

令李强没有想到的是,50只杜蒙杂交母羊产了72只羔羊,大约卖了将近4万块钱。第二年2008年,李强又买了150只母羊,买了三只公羊,年底销售羔羊收入是20万元,纯收入就达到了6、7万元。

《经济半小时》记者:没有养殖这个羊之前呢,一年收入是多少?

李强:一年纯收入,干好了收入2、3万,干不好就赔个4、5万,就是这样的,一年赔,一年挣,基本上是挣不到钱的。

养殖了杂交羊之后,数量不多,但是收入却轻轻松松地翻了几番,李强的眼前不禁一亮。

因为养殖了杜蒙杂交肉羊,李强几年就发家致富了。作为嘎查长,他决心带领全嘎查的牧民共同脱贫致富。

2013年,李强组建了自己的公司:内蒙古中泰牧业有限公司。公司和附近嘎查的牧民成立了多个专业合作社,推广养殖杜蒙杂交肉羊。以“公司+基地+合作社+牧户”这种模式进行生产经营,并且每年都要帮扶附近几十户贫困户。

李强告诉我们,从2013到2015年合作社共帮扶了56户贫困户,现在脱贫的有28户。杜蒙肉羊的扶贫效益显著,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推广。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扶贫办副主任都希:我们这个畜牧局一直在跟踪地在推广,历届旗委政府对这件事的投入力度非常大,我们给种羊补贴,鼓励大家买这个杜泊种羊。再一个就是推广。模式的推广,进行了很多开培训会等等。

对像巴特尔一家基础薄弱的特困户,李强的合作社还设置了一个扶贫流动羊群,直接给贫困户发放100只基础母羊。

对这个扶贫方案,巴特尔和妻子吉木斯都觉得很好。

2016年,巴特尔一家被定为当地精准扶贫的重点对象进行帮扶,在“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帮扶下一家人的生活正在逐步改善。

2015年底,他家的一间40平米的新砖瓦房已经建成。

过去,内蒙古四子王旗传统的畜牧养殖方法效率低,羊买不上好价钱,牧民增收困难。传统养殖方式造成过度放牧对草场的破坏很大,如果碰上旱年,草场的牧草少,不够吃,牧民们还要自己从外面买草料,这样辛苦了一年下来甚至还要赔钱。目前养殖杜蒙杂交羊,是当地牧民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探索出来的一条产业扶贫的新方法、新路径,这些“移民羊”和它们的子孙后代,将成为当地牧民增收致富的“活银行”。伴随着知识和技能的增长,昔日的草场开始产生越来越多的财富。

政府引入“移民羊”扶贫新路径,牧民依靠“活银行”发家致富

目前正是春夏之交的产羔期,四子王旗白音敖包嘎查村牧民都仁宝力格现在每天的工作都比较忙,他和工人们一起每天要通宵达旦的工作,接产十几只纯种杜泊羊羔。

《经济半小时》记者:昨天出生的有七只是吗?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白音敖包嘎查牧民都仁宝力格:有十来只。

都仁宝力格过去也是白音嘎查的贫困户,现在他和李强的公司合作扩建自家的羊圈,成立了杜泊羊育种基地。专门繁育纯种杜泊羊羔和杜泊种公羊。这些种公羊再和当地牧民的蒙古母羊配种,繁殖杜蒙杂交肉羊。

内蒙古中泰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强:这户是我们的育种合作户,这个羊到的三育龄可以长到40公斤,我们是以每只达到60斤,我们就可以回收了,现在价格是每只羊60公斤以上,800块钱。这些技术全部是我们公司来提供,搞胚胎移植。

都仁宝力格告诉我们,2012年之前,他一直养殖蒙古羊,生活困难。完全依靠贷款维持生产生活。

《经济半小时》记者:那时候你一年挣净利润多少?

都仁宝力格:那三万块钱哪有净利润?草料,娃娃在念书,就不够,就贷款。

蒙古羊羔生长慢,只能卖到300来块,大羊500多块,卖不上价,对都仁宝力格来说,年底还清贷款就非常困难,如果不还清贷款,下一年再借贷就更难了。

刚开始,李强动员他合作育种改良新品种----杜泊羊,都仁宝力格没有听进去。

2012年,在李强的反复劝说和当地政府的推动下,都仁宝力格开始试着育种杜泊羊。

4个月出栏的纯种杜泊羊,李强负责的合作社进行高价回收,第一年获得的利润着实把他吓了一跳。

都仁宝力格:头一年的利润就厉害了,头一年2012年产了两次羊羔,那都是平均卖1100块钱。

都仁宝力格:差别大得多了。这个蒙古羊卖300块钱,那个卖1000块钱,你说差别多大,差别就是草料,(养杜蒙羊)饲料比平时多一些。

《经济半小时》记者:当年的利润有多少?

都仁宝力格:当年纯收入10万多,贷款了3万多,一下子全部还清。

一年纯收入10万多,这是都仁宝力格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经过4年的养殖,都仁宝力格完全脱贫致富了,每年比较稳定的纯收入就有10万多元,2015年他刚刚买了小车,而且还在不断扩大育种基地的规模,目前育种基地的杜泊羊就有500多只,家里人手不够,他就雇请了长工短工来帮忙。   

四子王旗扶贫办副主任都希告诉我们,像这样由胚胎移植技术繁育出来的纯种杜泊种羊价格非常昂贵,要卖到7000、8000元一只,牧民们买不起。

旗政府用扶贫资金购买或者以金融补贴的方式帮助牧民能够买得起种羊,配得上种,繁育和养殖杜蒙杂交肉羊。

四子王旗扶贫办副主任都希:我们扶贫资金购买,种公羊,我们也给很多的地方都这样买羊,买母羊,买种公羊,通过这种方式来扶持老百姓。

目前,内蒙古四子王旗正在逐步推进以红格尔、查干补力格、白音朝克图和乌兰牧场等36个嘎查村为核心,建成杜蒙肉羊养殖示范区。牧区通过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引导贫困牧民加大畜种改良力度,扩大“杜蒙肉羊”的养殖规模。同时,结合“十个全覆盖”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成效显著。目前,贫困人口已经从2013年的2.82万人大幅下降到目前的1.26万人。

每年的春夏之际,草原上的牧民都会欢庆“珍珠节”,牧民们在羊羔中间选留少数几只种公羊之后,对其余的公羊羊羔进行阉割,来达到优胜劣汰,种畜进化的目的。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依克吾素嘎查牧民乌英嘎:今天是我们邻居朋友们过来给我们公羊羔骟羊蛋。

《经济半小时》记者:为什么要骟羊蛋?

乌英嘎:因为一群羊里面不能保留太多的公羊,小的时候必须帮它去势。要不就太多公羊了。

因为小公羊睾丸看似“珍珠”,所以蒙古族的牧民将这一传统习俗称之为“珍珠节”。

草原上的牧民们特别重视这个生产性节日。庆祝珍珠节的当天,左领右舍的牧民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欢聚在一起,共同庆祝珍珠节的仪式,相互祝贺五畜兴旺,给春夏之交的草原带来了一股浓厚的节日气氛。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依克吾素嘎查牧民达林巴日:(骟羊蛋)主要是为了那个保证这个畜禽的品质。第二个去势之后,羊羔也长的比较快,上膘比较好。

乌英嘎的公公长期患风湿性关节炎,丧失了劳动能力,妹妹读大学,过去家里负担一直比较重,是依克吾素嘎查村的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仅有2700元。

当地的政府对乌英嘎一家进行重点扶贫,2014年给他们一次性提供了30只基础母羊,引导他们改良畜牧品种,增加收入。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依克吾素嘎查嘎查长青格乐图:以前是100多,2014年我们给他们扶持了基础母羊30多只。现在他们有300多只羊。

乌英嘎一家目前养殖了50多只杜蒙肉羊,家庭收入增加了40%。

为了帮助牧民改良畜牧品种,配套养殖高效益的杜蒙肉羊,提升基础设施,当地政府还给乌英嘎家补贴修建了家庭生态牧场。

青格乐图:家庭牧场暖棚的好处就是前后都有双层玻璃,是保温的,完了以后冬天春期羊成活率高。这个是真空双层的保温玻璃。

《经济半小时》记者:像那边的羊圈就不是?

青格乐图:不是。是普通的,以前没有这个玻璃,白天黑夜都是阴的,特冷,白天照进阳光,晚上圈养保温就暖和。

青格乐图告诉我们,在当地政府实施的“十个全覆盖”工程扶贫下,依克吾素嘎查村的牧民目前每家都修建了120平米标准的家庭生态牧场。提高了羔羊的存活率。有利于对改良的杜蒙肉羊进行更加精细化的养殖。2014年底,乌英嘎一家当年就脱贫了,家里还新购置了小汽车,盖了两间新砖瓦房。


过去乌英嘎一家地处偏僻的牧区,交通闭塞,没有电力和通讯设施,现在当地政府帮助他们建造了全新的风力光伏发电设备。大大改善了贫困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乌英嘎:比以前好多了,以前所有的电器都用不上,洗衣服什么的,我们都拿手洗。

《经济半小时》记者:现在像冰箱这样的大件,是不是都能用?

乌英嘎:都能用,差不多跟高压电一样。

宝力格,四子王旗白音朝克图镇的镇长,他告诉我们,近几年来,当地政府在产业扶贫和牧区的基础设施改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四子王旗白音朝克图镇镇长宝力格:我们镇共建了标准化暖棚,共建了552处,危房改造是1100多户,积极协调咱们扶贫办为咱们牧民争取到精准扶贫贷款,总共总计是5200多万吧,全镇新增了640户新增户,脱贫了146户,446人。

按照蒙古族珍珠节的习俗,当天牧民们要将骟去的公羊羊羔的“珍珠”用牛奶和小米煮熟,再蘸上黄油或者红糖等全部吃下,这是草原上一道特殊的营养美味食品。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副旗长邢刚:我们旗围绕精准扶贫做一些文章,特别比如说在牧区杜蒙肉羊,发展这种模式,提高单位面积草场的效益,使我们畜牧业减少养畜量,提高养畜效益,同时我们严格执行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同时我们今年还要提高草原生态奖补的标准,在2019年确保脱贫。

半小时观察:“老少边穷”扶贫需创新

四子王旗过去一直是国家级贫困旗,十年九旱,风沙不断,自然条件非常恶劣。过去由于粗放型的畜牧生产,草场沙化退化严重,经济效益差,牧民收入低。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四子王旗正在走出一条以杜蒙肉羊养殖为主的新型产业扶贫发展道路。一个肉羊新品种,一个政府、企业、合作社相互合作的新型的产业模式改变了一个贫困地区的面貌。眼下国家正在加大对各类创新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

同样,扶贫也需要创新。特别是那些扶贫工作中难啃的“硬骨头”更需要我们用创新的思维去破解难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好扶贫攻坚这一仗。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05月21日 22:28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四子王旗,是国家级贫困旗,干旱重灾区占草场总面积80%。在嘎查村,20平米的窑洞里挤着一家6口人,当地群众养羊一年倒赔5万元。2012年,政府引入“移民羊”扶贫新路径,用扶贫资金购买或金融补贴帮助牧民养殖杜蒙杂交肉羊。此外,还补贴贫困户修建家庭生态牧场和风力光伏发电设备,大大改善贫困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如今,当地的贫困养殖户年入10万元,还买上了小汽车。 (《经济半小时》 20160521 来自扶贫一线的报道:牧民致富的“活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