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60515 深圳:创新之路通未来

来源:央视网2016年05月15日 22:21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大家好,欢迎收看《经济半小时》。深圳30多年来的迅速发展,堪称一个奇迹。即使在全球经济陷入低迷,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之后,深圳仍然保持着旺盛活力,经济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速更高出21.8个百分点。这座城市为什么能不断延续提升竞争力?当年的改革开放实验田里,如今又在耕耘培育着哪些朝向未来的梦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座城市,探寻深圳转型升级的动力之源。

不走老路,先人一步,创新成深圳经济竞争力

在闹市区购物中心的一角,有人发现了一个神秘的箱子。这是被人不慎遗落的行李箱还是故意留下的爆炸物?接到报警后,公安部门立刻派出机器人前往探索……

这样的情形似乎只在好莱坞大片中才出现过,然而,现在视频中的主角,就正在深圳的一座实验室里。它是深圳安泽智能公司刚刚研制出来的移动式拆弹机器人。

深圳市安泽智能工程有限公司技术人员:那么这个机械臂可以将近两米多的一个高度,可以抓取像危险物品的高处危险物品。

安泽智能采用路径优化和蔽障算法,他们设计研制的多冗余度机械臂,更加灵活、精巧,动作仿真度更接近于人手,能执行监测侦查、排爆除险、高危物品处置等高难度任务。

除了会拆炸弹,自己找路,这台机器人还能够爬上仰角达到50度的陡坡,而类似的国产机器人以前最多只能爬上35度的斜坡。打造出这款机器人的安泽智能公司,从成立到现在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在机器人和自动化控制领域,他们已经拥有100多项专利。这样的深圳速度究竟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张燊,做了十几年传统建材贸易,他从没想到过,自己有一天,竟然会和机器人这种高新技术打上交道。他与机器人的故事,起点在2008年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深圳市安泽智能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燊:大家好多都是说什么,我手里有钱,我不知道投什么,我身边越来越多的人,类似像我们这样发展经历的,以前是一个标准土豪,都开始向有科技含量的产业转化,在金融危机的倒逼下,张燊也开始天南地北地四处看项目。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加拿大ESI公司,这是一家在移动机器人、机械臂、医疗机器人等领域有着近40年技术积累的企业。

张燊至今还记得,他当时所感受到的震撼。

张燊:一个儿童脑科手术用的一个微型机械臂,直径2毫米,一个管进去,然后里面有个直径1毫米的机械臂,6个自由度,跟人说说都觉得怎么可能。所以你不得不佩服,就是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在机器人领域,ESI的核心技术比国内同行至少领先10-15年。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张燊认定,这些技术一旦在中国落地转化,必将产生巨大的商机。2015年5月,经过一年半艰难谈判,张燊以3亿美元完成了对ESI公司的收购。可面对100多项晦涩难懂的机器人专利,他却犯了难。先进的技术如何变成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成了最为棘手的难题。

华美路,名字来自于深圳的一家知名企业,华美钢铁。可是,今天这家传统企业的门前,却赫然立着一块牌子:安泽机器人产业园。就是在这里,张燊找到了一个能帮他实现产业化的人,原华美钢铁董事长,张崇弟。

深圳市安泽智能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崇弟:应用产业化的难度并不亚于研发阶段。我曾经跟张总讲过,我说你有一个思想准备,可能研发投入一块钱,你要做成产业化,需要投入十块钱,1比10的比例。

张崇弟虽然已年届70,从未接触过机器人这个行当,但搞了一辈子工业,他深知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是企业的必由之路,也切身体会过其中的艰辛。

2000年,深圳曾经先人一步,掀起过一波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热潮。当时,张崇弟作为深圳传统企业的代表人物,就发表文章提出,“深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不可能走过去自成体系、工业配套的老路子。高科技是深圳发展的龙头”。

张崇弟:深圳一个最好的问题,它和内地相比它没有过去过多的传统产业的包袱,我可以在一张白纸上重新发展一个思路。

从三十多年前的改革试验田、对外开放窗口,到如今高科技荟萃之地,不断寻求创新突破,贯穿了深圳的城市发展历程。

早在“九五”期间,深圳就制定富有前瞻性的产业规划,全面调整优化经济布局,创新的基因深深植入深圳经济的机体。

深圳市市长许勤:从深圳抓的结果来看,我们确实深圳是形成了一个创新型的经济体。或者是说深圳的经济形态是一个创新型的经济形态,它离了创新,它这个经济就没有竞争力了。

张崇弟亲身经历了深圳一路追逐的创新之旅。早在2000年那场转型热潮中,他就在自己的钢铁厂里开辟出一条化工生产线,研制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当时核心技术被美国企业垄断,国内只能高价进口。2004年,耗费5年时间,攻下技术难关后,张崇弟信心勃勃,开始筹建化工厂,没想到国外竞争对手也盯上了他。

张崇弟:杜邦一个全球副总裁不知道从哪得到的消息,他就给我们的总经理打电话,他有收购的意向,当时我们总经理给我汇报了,我当时心里冷笑了一下。我听说他们在03年他们收了一个台湾的一个类似的工厂,就是设备刚装好了,还没有生产,杜邦起来就给他收了,收了之后给设备拆了,拆了拿走了,他不想让你在杜邦之外有任何一个工厂给他生产和他有竞争力的同类产品。

商业世界的规则就这么残酷,杜邦在国际化工界拥有绝对话语权,许多设备供应商都依附它生存。张崇弟不敢忽视这份来自行业老大的要约,如果贸然一口回绝,后果会很严重。

张崇弟:因为那个时间我是刚开始进行的厂房建设,设备有一些尽管可以批量订购,但是有很多的核心部件是在意大利,法国订。当时我们也在担心,一句话回应了杜邦,那很可能它给国外的设备制造厂,这个东西不能卖给某某,不能卖给谁谁,很可能给我们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此时,厂房还在建设,设备还在购买,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张崇弟与想收购他的杜邦打起了太极。

张崇弟展开了8轮谈判,出价翻了7倍,但他仍然不为所动。因为,他在利用拉锯战,赢得宝贵的建厂时间。

张崇弟:2009年产品正式下线,当时把三代的研究,这一个产品的专家都请来了,我记得最大一个岁数是91岁,有一个是87岁,还有一个73岁。他们三个人可以说是泪流满面,没有想到我们忙活了三代没有解决这个产品的核心技术,你们年轻人完成了,很感动。

创新,意味着短兵相接的竞争。尤其是涉及到核心技术时,不仅市场对手会无情封杀,还可能遇上许多无形的关口。2015年深圳高交会前夕的一个小插曲,让张燊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2015年深圳高交会头一次举办了机器人分会场,由安泽智能主办。这是安泽机器人在国内第一次公开亮相,张燊十分重视,特意从加拿大将ESI公司的拳头产品——火星车机器人运回来参展。不过,就在设备即将入境的时候,一个来自多伦多的电话,给张燊浇了盆冷水。

张燊:他们说设备又回多伦多,已经登机了,从哪登机,从台湾机场。为什么?不知道,被外交部边防局召回了。当时第一反应肯定有事,不然人不会召回。

此时距离高交会开幕仅剩不到一周的时间。安泽智能得知消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乱了阵脚。

张燊:(加拿大)外交部召回,没经历过,当时紧急开会,怎么办。后来董事长说了,毕竟老爷子有经验,说你明天最早一班机飞多伦多。

原来,火星车机器人的专利虽归张燊收购的ESI公司所有,但由于它的技术比较特殊,加拿大政府十分谨慎。最后,经过和加拿大当局的艰难谈判,公司终于在高交会前夕获得了火星车机器人的临时出口许可证。

张燊:展会结束马上运回去,那个也是第一次北美的航天机构的装备在中国展出,第一次。

高交会惊魂让张燊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买技术只是个开始。要真正摆脱受制于人的处境,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快技术消化和产业化的步伐。

张崇弟:中央把这个智能制造互联网+纳入到咱们国家2025发展战略,应该从中央到地方都意识到了中国的产业状态,不改变不提升肯定不行了。|那么这个我们在下一步我们在转化应用设计方面,我们需要加快速度。

共同的危机感和创新意识,让张燊和张崇弟这两代企业家携手,带领团队在机器人产业深耕细作。2015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5847.91亿元,增长13.0%,占经济总量的33.4%。而数字的背后,正是一批敢为人先的深圳企业家在推动着深圳经济驶入高新技术驱动的快车道。

许勤:我们一直认为企业家在深圳的创新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在中国的创新当中,创新驱动当中也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控制了大量资源,他们手上有人,有钱,他们决定的投资方向。

很显然,企业担当了深圳转型升级、迈向创新的主角。在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4.05%,与以色列、韩国相当;在深圳,每万人拥有66.2件有效发明专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而同样在深圳,90%以上研发机构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发明专利出自企业。正是深圳上百万家大大小小的企业,汇聚成了一股股创新的激流。

九成研发机构在企业,企业成深圳转型升级主角

深圳市得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吕文华:你看这块,天安数码这块,据说至少聚集了100家上市公司。

顺着吕文华手指的方向往窗外看,是一片密密麻麻、毫不起眼的小楼。15年前,深圳市福田区车公庙这片地方,因其强大的“山寨机”生产能力,形成了深圳最早一批电子产业园。然而,大浪淘沙,当年凭着廉价和模仿博取市场的山寨机厂商,因为缺乏核心技术,早已经都消失的无影无踪。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吕文华所在的得润电子却顽强生存了下来。这家做家电元件起家的企业,在20年的时间里,已经经历了无数次创新转型带来的痛并快乐的激动。

吕文华:家电本身是个红海,它的竞争是非常非常残酷和充分的。这个市场不会有很快的发展,它已经饱和了。

市场的竞争和挤压,迫使得润电子寻找新的空间。2006年,得润以上市为契机,从家电元件转向技术更高、利润更大的汽车电子市场。而2012年,和德国汽车电器系统公司科世的合作,让得润第一次尝到了“傍技术大款”的甜头。这一次,他们拿下了奥迪订单,正式打入高端市场。不过,得润并没有就此停下转型的步伐,开始在汽车领域寻找更多的商机。

吕文华:汽车行业两个大的方向,一个是新能源汽车会慢慢取代这种使用汽油和柴油汽车。另外就是汽车更加智能,车互联。

2013年,德国宝马的首款量产电动车i3,风靡全球市场。而它最核心的部件:车载充电模块,居然是由意大利南部一个年销售额只有1亿欧元,员工只有600多人的中小企业,Meta设计生产的。

吕文华现在还记得,第一次踏进Meta的生产车间时,自己的感受。

吕文华:你可以发现说其实欧洲,等于我们会说有点衰落,其实往下看深一点,我就说在阿尔卑斯山之下一个小镇里面,这样一伙人很用心的很专心的埋头做技术研发,看到一个这么小的工厂,600号人,能做这种产品,用于宝马,用于保时捷,这样的国际大厂商的产品挺震撼的。

吕文华敏感地意识到,要在下一轮转型升级中占得先机,就要有明晰的布局。2015年6月,他主导得润电子完成了对Meta公司的并购。仅仅8个月后, 2016年2月,得润电子就和Meta一起,拿下了法国标致的车载充电系统合同,价值超过3亿欧元。

而一直有着转型思维的这家深圳公司,在未来规划的时候,更是走在了很多同行的前头。

这个不起眼的小盒子,就是得润电子瞄准的下一个风口。

它相当于汽车的“黑匣子”,可以实时记录行车状态,并将数据传回后台的仪器,为汽车保险提供重要的依据。

吕文华:在欧洲,保险公司会给它的客户装上这些盒子,这个盒子会每时每刻实时的把这个车的很多数据、状态、工况都传在后台上去,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做很多的判断。

据测算,中国汽车保险市场到2020年有望达到12000亿元。而在车险费率市场化的背景下,车险产品差异化、精准化将是大势所趋。这意味着,纪录驾驶员行为的车载盒子,将会在未来拓展出一个巨大的市场。

吕文华:红灯就停,绿灯就过,转弯打方向灯,开车是轻踩油门,轻踩刹车的,这是一个好的驾驶者,它风险很低的,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给他一个优惠,保险就降下来了。

吕文华预测,基于车载盒子的硬件销售和服务市场,到2020年规模将超过300亿元。而得润电子通过收购意大利迈塔所储备的技术,为它占据未来市场赢得了先机。


吕文华:从简单的一个家电和消费电子的一个事业,转换到,扩张到汽车电子的新能源,这些高端制造业再拓展到高端服务业,对于公司来说从一个产业扩大到两大部类,是一个很大的升级过程。

创新之路从来就不是坦途,深圳也曾遭遇过经济增速下滑,传统产业难以为继的关口。但矢志不渝的改革创新意识,促使这座城市和城市里的企业,主动寻找走出困境的办法。这样独特的城市气质已经成为深圳的符号和品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创新元素,在这里汇集。

创新非坦途,锐意挑战成深圳独特符号

深圳市杰普特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健:我觉得这是一个充满了这种激情,充满了创新精神的这样一个城市,所以我愿意回到深圳来创业。

深圳市推出“孔雀计划”,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落户创业。刘健和成学平这两位海归博士来到了深圳。他们创立的杰普特激光技术公司,瞄准了激光设备这条产业链中价值最高,也是最核心的部件:光纤激光光源。

刘健:(激光)上游一直以来就没有突破国外的垄断,我们企业就在做这么一个工作,就是走到激光设备的上游去做他的核心的光源。

在深圳,像刘健和成学平这样,活跃在创新一线的海归有6万多名。这座城市给了他们实现创新理想的独特环境。

创业之初,两位博士并没有选择开发难度低的技术路线,而是勇敢地选择了被英美企业垄断的一种核心技术,从头开始自主研发。在这间70平米的实验室,他们完成了第一次试验。

深圳市杰普特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成学平:那个时候看着,觉得好开心。

但在那时,怀抱梦想和希望的两位年轻人并没有想到,这束光会在接下来的5年时间里,让他们的人生经历无数次挫败。

就在试验取得初步成功的时候,杰普特公司却遇到了问题:前期研发费用高昂,最初几百万的投资很快就用完了,团队遭遇了钱荒。

经过慎重考虑,刘健和成学平决定暂时转产光纤通信元件,再用挣来的利润继续投入激光光源研发。可是,光纤通信元件市场早已经强手如林,竞争惨烈。

初创期的杰普特,既没有稳定的客户,也没有过硬的品牌,只能不断参加各种展会,从夹缝中寻找生存机会。

刘健:记得在2008年的时候,那一年我就跑了13个国家,从亚洲到欧洲,到美洲,主要的展会我基本都去过。

就是这台样机,重达20多公斤。刘健背着它,带着销售人员满世界跑展会,争取客户和订单。

销售难,研发的日子也不好过。到了第三个年头,公司还是拿不出成形的激光光源产品,就连核心团队的心里也打起了问号。

成学平:同样是做光纤激光器,别人很顺利地就有样机,很顺利地就开始产生销售,很顺利地产生反馈的结果,甚至有公司已经有投资、融资机构以大笔资金注入,有被上市公司并购这种情况发生,而我们产品还没有能够真正在市场上销售,所以产生的心理影响力是非常非常大的。

幸运终于眷顾了这支咬着牙坚持的团队,2011年,在公司成立的第四个年头,杰普特第一台激光光源成功问世。

刘健:我们当时特别兴奋,整个这个团队,觉得我们从此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可以用我们的产品打遍全世界了。那个时候,我们喝了一顿酒,大家都喝醉了。

可这场成功的喜悦只维持了不到24小时。第二天,他们就收到客户通知,送交的激光光源样机出现了故障。接下来,一段噩梦般的日子开始了。

成学平:这一个问题困扰了我们整个团队大概一年多的时间。烧坏的激光器至少上百台。

又经过一年多不断地调试、改进,激光样机逐渐获得稳定的性能。不过,他们又遭遇到新的尴尬,而这是杰普特公司所有的人,都不曾预料到的。

成学平:不好卖,很难卖。如果想选便宜的产品的话,就直接选最便宜的激光器了。如果想选,他认品牌、认质量的话就选择口碑好的,国外像美国的产品、英国的产品,他不愿意选一款中国的产品。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终于,一个难得的机缘,让杰普特激光证明了自己的实力。2013年,三星推出旗舰产品S4手机,它的外壳需要经过激光雕刻处理。可由于手机机身采用了弧形设计,原先的激光器供应商无法完成高质量的工艺要求,这一下把杰普特推到了前台。

成学平:当时能做这个案子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光斑质量非常好。这个手机当时最难的地方是这个边角的地方,要做到完美。

接到三星的邀请,杰普特的工程师赶往三星工厂,熬了两天两夜,完成机器调试,用激光给S4手机刻出了完美的纹路。优异的表现让三星公司当场就决定,购买200台激光器。

刘健:我们这个激光器是所有的工业加工激光器里M平方最好的,我们的M平方值在1.3以下。

M平方值是工业激光器的关键指标,越趋近于1,发出的激光光束就越精准。在工业加工越来越精细化的今天,杰普特激光器的技术实力终于显现了出来,定价上的尴尬也被一举突破。

刘健:这台设备是我们出口的一台设备,一台设备几十万美金。

这台激光调阻机,是杰普特的最新产品,它利用激光光束,调节集成电路板上一个个用肉眼几乎看不清的细小电阻,是生产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的必备装备。

如今,掌握了激光核心技术的杰普特,在开发这类应用产品时,已是轻车熟路。

刘健:这样一个人激光调阻机这样的设备呢,它是一个集精密的电学测量和精密的激光加工为一体的非常精密的激光加工设备,目前全世界只有两家公司可以生产全套的这种激光调阻机,杰普特就是其中一家。

在深圳,创新并不是个别企业的单兵突进。相反,它是一场全体总动员的共同行动。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深圳不光是我们讲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也在升级。

亚通广度物流平台南区物流区域总监李毅怡:扫描之后,会通过这个链接设备到我们的PC终端,存储下来,把这个数据作为将来产品售后服务跟踪。

在怡亚通公司的这间仓库里,每天流通的货物,来自全球2000家公司。但创始人周国辉却并不认为这是家物流企业。照他的说法,怡亚通是在做供应链,为生产型企业当保姆,提供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全程外包服务。而生产型企业,只需要专注于自己的产品研发。

深圳市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国辉:现在企业要转变,一个是供应链思维,一个是互联网思维。供应链思维是什么?就是专注核心,非核心外包。互联网思维是什么?是无边界,跨界融合、共荣共衰。这两个思维才能够奠定中国企业转型。

周国辉1997年创业时,“供应链”这个词,在工商局企业类型划分中还不存在。很长一段时间,怡亚通都顶着“物流”公司的帽子。而如今,中国80%的供应链企业都聚集在深圳。周国辉觉得这并非偶然,因为在这里,企业的难处能得到理解和包容。

周国辉:因为我们供应链企业利润不高。我说我现在不是做贸易,我也不是做产业,我是做服务业,我这个服务业帮助企业专注它的核心业务,帮它做大做强,而且我挣的服务费很小很小,你为什么还要我最低税负率,最后他把话听进去了,他说怡亚通企业只要是合法规范,政府就给支持。

怡亚通不仅获得政策外的税负减免优惠,还在2007年,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供应链企业。不过,那时由于行业门槛不高,大量中低端企业杀入,供应链市场陷入了恶性价格战。怡亚通毛利润率大幅下滑了79%。

2009年,痛定思痛的周国辉启动了“380计划”,要在2017年前在国内380个城市建立深度分销网络,打造B2B直供平台。

周国辉:全中国,从甘肃到广西、内蒙到重庆,分布在全国的30个省市,全国的网络我们现在应该已经建了250个了,也是全国的第一。

根据周国辉的设想,怡亚通要保持行业领军的位置,探索的步伐就不能停。而他的下一次转型,有一个浪漫的名字:星链。他要把全国各地星罗棋布的品牌商、经销商、零售商和消费者连接起来,从线下整合到线上,打造一个O2O供应链商业生态圈。

周国辉:我经常跟我们的同行说,我说未来一定要创新,怎么样想在不同的领域用供应链+互联网才是你的未来。我们现在在路上,希望在这个大家的支持下面,我们能够真正把我们的生态圈做成功,我们真正能够成就第三代互联网的公司诞生。

半小时观察 创新驱动未来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来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方略。这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来说,既是目标,同时也是一份不容易完成的答卷。深圳同样也不例外。从最早的深圳速度到今天的深圳创造,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所积淀的勇气和胆识。依靠创新驱动,深圳的企业和产业一步步走向价值链、产业链的中高端,这是她能屡获“设计之都”、“创投之都”等一系列荣誉的根源。如果说,当年深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还有天时地利因素的话,那么如今创建一座创新之城,则是深圳坚定的命运抉择。发生在这里的实践充分证明,创新是新常态下实现动力转换的核心,是打破传统要素制约的制胜法宝,更是经济从大到强的必由之路。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05月15日 22:21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深圳30多年来的迅速发展,堪称一个奇迹。即使在全球经济陷入低迷,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之后,深圳仍然保持着旺盛活力,经济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速更高出21.8个百分点。当年的改革开放实验田里,如今又在耕耘培育着哪些朝向未来的梦想?本期经济半小时带您探寻,“设计之都”、“创投之都”——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的勇气和胆识,以及经济从大到强的制胜法宝! (《经济半小时》 20160515 深圳:创新之路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