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我是传奇》第五章 第九节 廖娘也疯狂

CCTV节目官网-CCTV-7 乡约 央视网2016年04月23日 16:45 A-A+

廖娘也疯狂 ——“环保大使”廖晓义

1

“她啊,麻烦得很!”“倒个垃圾,非要让俺分开咯!”“俺洗个衣服,她会说,哎,你这洗衣粉不对啊,里边有什么什么铃(磷),不能用。我就整不明白,这跟铃铛有啥子关系?”——这是四川省彭州市通济镇大坪村的村民们在述说《乡约》的嘉宾——廖晓义。

要说这位被大坪村民称为“廖娘”的廖晓义,可真够疯狂的。出门吃饭自带筷子;不让人用塑料袋;不让人用一次性的杯子;不让人用真皮包,甚至提倡大家每周只洗一次澡。更让人受不了的是,连上厕所她都要管,不让你用座式马桶、抽水马桶,还要大小便分开——你说这人是不是疯了?

廖娘——一位爱较劲的环保主义者,无论国内国外、城市乡村,干部群众、工人农民,只要看到不符合她环保理念的现象,她都会对其大大地宣讲一番,听过她宣讲环保理念的人不计其数。这些人里面,赫然还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当初为了见克林顿,她竟然跟人家克林顿的老婆明目张胆地说:“我要见你丈夫!”弄得希拉里瞪大了双眼不知道怎么回事。原来她要见克林顿就是为了跟克林顿宣传环保理念。

廖娘的大名叫廖晓义,1954年出生于重庆,上过山下过乡。1974年,廖晓义进入四川大学哲学系深造,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中山大学哲学硕士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做助理研究员。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几乎所有人都羡慕的职业,可人家廖晓义竟然辞职不干了。原来是有一位同事关于现代工业污染的理念让学哲学出身的廖晓义非常不理解,可是善于举例论证的廖晓义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后却发现同事是对的,而自己学了多年的西方哲学却有很多的出入。于是廖晓义毅然辞去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的职务,投身到环保的事业当中。

1

20世纪90年代初,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社会背景下,廖晓义撰写了《工业革命的代价》等呼吁环保的文章。从未干过电视的她还借钱成立了摄制组,历时一年,在全国采访了三十多位环保专家,做成系列电视片《绿色访谈录》。她的这些行为在当时的社会显得格格不入。而廖晓义也为这个在当时看上去另类的理想付出了代价:没有后期机房,只好到某大学去蹭,被管理人员骂出机房;节目制作后,跑了几十家电视台却没有一家愿意播出;没有生活费,连续吃了100多天的煎饼果子;曾经跟单位写借条,“原因”一栏就写了两个字:生存……

长达一年的纪录片拍摄经历好像是一个破碎的梦。1993年,廖晓义放下了那部费尽心血却无处传播的《绿色访谈录》,随读博的丈夫来到美国。她猛攻英语,通过了托福考试拿到了美国绿卡。刚到美国,她给人当保姆、到餐馆打工,赚了两万多美元,然后赴纽约、旧金山、华盛顿等地再次拍摄纪录片,在这部名为《地球的女儿》的纪录片中,廖晓义一口气采访了四十多位国际知名环保女性。

1994年,廖晓义的《绿色访谈录》作为“6·5世界环境日”特别节目终于在北京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一些世界环保机构和组织通过这部纪录片知道了廖晓义,并邀请她加盟;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州立大学要特批招她为博士生,这些都被她一一婉言谢绝。1995年5月,廖晓义带着6岁的女儿和电视专题片《地球的女儿》的两大箱素材,踏上了回国之路。回国后的廖晓义因为没有收入来源,便和女儿挤在向朋友借的一间冬冷夏热的七平米的房子里,这一待就是一年多。

1

在那段生活拮据的日子里,廖晓义在北京采访了全球皆知的“老环保”、当时的挪威首相布兰特伦夫人,为《地球的女儿》系列片划上了圆满的句号。1995年9月,《地球的女儿》在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上播放,成为这次世界盛会上中国的骄傲。1996年3月,廖晓义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地球村。1997年以来,地球村成为联合国环境署的民间联络站。由当时的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曲格平与廖晓义共同主持,每周十分钟的环保节目《环保时刻》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廖晓义的声音借此传到了千家万户。

十几年来,廖晓义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作了上百次的环保演讲,共发表文章40多万字。与国家环保总局共同编审了《公民环保行为规范》、《儿童环保行为规范》,还联合各环保组织一同发起“每天少用一个塑料袋”、“无车日”等二十多项环保倡议。一心搞环保的廖晓义主动放弃美国绿卡,于2000年带领地球村在北京延庆租了近3000亩山地,搞起垃圾分类、使用太阳能、种植无公害食品等绿色生态模式,将此作为集教育、培训、交流为一体的生态示范基地。她多年来努力推行的环保理念不再是一句空话。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把廖晓义震回了老家四川。忙碌于抗震救灾的廖晓义,却在残垣断壁中找到了一条现代人回家的路——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资助下,在大坪村实施乐和家园的建设。乐和家园项目以生态文明为主旨,重建一个包括生计、生活、文化伦理以及社区参与的和谐社区,为过渡安置期之后大规模的灾后重建探索出一种可参考的模式,也为非地震灾区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种可借鉴的范例。

乐和家园的建设包括如下6个方面:1. 绿色生计。复兴社区生态经济,包括生态种植、养殖,生态旅游和传统手工业;2. 绿色生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协建生态民居、旱厕、节能灶、垃圾分类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等;3. 绿色养生。建立中西医结合、以社区诊所为基础的疾病防控中心,开展养生文化教育;4. 绿色安全。建立社区环保机制,对化学品安全、社区环境进行管理;5. 绿色参与。建立以乡村学堂为基础的社区公共空间,建立村民生态文明议事会和共建单位的联席会,倡导社区参与;6. 绿色伦理。以社区重建为契机,推动传统伦理文化的重建。

2008年9月,应中山大学校友会的邀请,廖晓义回母校作了题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向何处去”的专题演讲。题目很大,在廖晓义看来却是每个中国人不能不思考的问题。在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面前,思维要转变、产业要转向、生命要转轨、社会要转型,要从过分变化的个体生存向重建我们社会的共同体转型;环保也要转身,去寻找那些古老的智慧,寻求尊天敬德、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和联合行动。村民是自然家园的留守人,5·12悲情之余,乐和家园蕴含着这位被乡亲们称为廖娘的追梦人在乡村里实现理想的契机。

这么多年来,廖晓义最牵挂的还是自己在美国的女儿,以及已经80岁高龄的母亲,但是她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她认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而下面这些奖项就是最好的证明,同时也是对她这么多年一心为环保事业付出的肯定:

2000年,欧洲环保最高奖“苏菲奖”;

2001年,澳大利亚最高环境奖“班克西亚国际环境奖”;

2001年,海内外最有影响力的十大“《中国妇女》时代人物”;

2002年,被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聘为环境顾问;

2003年,被国家绿化委员会授予“绿色向导”称号;

2004年,被中华英才等媒体评为“全国十大巾帼英才”。

2005年,当选中央电视台“2005经济年度人物-社会公益人物”;

2006年,被评为“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2008年,获得由国家发改委支持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个人贡献奖”;

2008年,克林顿全球公民奖(全球仅四人)的“公民社会奖”

……

学哲学的廖晓义说她常常会思考:怎么找到自己?怎么找到生命的意义?怎么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本?这方面,很多人都整不大明白。不过我们都相信这方山水间将会出现一个敬天惜物、身心平和的桃花源。大坪村村民不知道谁是廖老师,只知道廖娘,而我们好像开始考虑一些哲学问题了——是不是忘记了应该回归的家园呢?







860010-113308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