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我是传奇》第四章 第二节 看得到的幸福

CCTV节目官网-CCTV-7 乡约 央视网2016年04月23日 13:03 A-A+

看得到的幸福 ——“蒋巷村书记”常德盛

1

幸福是什么?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尽相同。2006年,国家统计局推出了“幸福指数”这一统计概念,具体内容包括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居住、教育、医疗、安全等方面人们的满意程度。如今幸福有了数据做依据。这小小的蒋巷村究竟有多幸福呢?咱们可得好好瞧一瞧。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蒋巷村东濒上海,南临昆山,西接苏州,北依常熟港,富甲一方。它是常熟市第一个搞合作医疗的村;第一个工业固体污染排放为零的村;第一个生活污水排放为零的村;第一个农民家家住别墅的村;第一个办起老年公寓的村。全村共有186户人家,800口人,2007年社会总产值12.2亿元,人均收入超2万美元。村里的小学生享受免费教育,大学生有奖学金。除了村里每人都有的干股分红,村里的老年人每年还有额外的养老金2000多元。环境监测站、大型企业、动物园、民俗馆、生态园、根雕馆、图书馆、农民剧场、农民公园一应俱全。就连温总理来了都连连说好,夸赞这里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可是谁又能想像得到如今幸福安乐的蒋巷村在多少年前却是全市最穷的村。20世纪五六十年代,蒋巷村是血吸虫的重灾区,“蒋巷泽坞锅底塘,十年九涝一旱荒;泥堵围墙茅草房,树皮草根拌青糠”,“一斤黄金一斤谷,一天一顿糠菜粥,脸黄肚大皮包骨,半夜三更有人哭”是蒋巷村当时的真实写照。就是这样一个穷苦的小村子又是怎样成为今天全国文明村、生态村的呢?问村民,他们的回答只有三个字——常德盛。

1944年,常德盛出生在常熟市任阳镇马沙泾村一个牛棚里,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老三。12岁,他跟着父母到了蒋巷村,一家八口挤在两间破泥墙草房里。对于当时的常德盛来说,能吃上一顿饱饭就是最大的幸福。勤奋好学的常德盛14岁考上了当地的农业中学,1960年农中毕业后常德盛回到了蒋巷生产大队当上了会计。他踏实肯干又聪明好学,干活永远都冲在最前面,可就因为他家太穷,这样一个棒小伙竟没人愿意嫁给他。

1964年,他的姻缘来了。当时上海鼓励知青到新疆插队落户,一家姓俞的上海人家不愿意自己的女儿到新疆,于是就托人在附近的农村找婆家。也巧,媒人正是常德盛认识的一个知青,于是就撮合了这对佳偶。

由于常德盛踏实肯干、聪明好学又吃苦耐劳,深受村民的喜爱。1966年9月,22岁的常德盛全票当选蒋巷村生产队大队长,成为蒋巷村最年轻的队长。那个时候,在常德盛心中,“幸福”二字的标准或许就是能够吃饱饭吧。常德盛先是带领村民灭钉螺,消灭血吸虫病的根源,积极治疗血吸虫病。有了健康的身体,又带领全村开展农田基本建设的四大战役,他靠着一根扁担、两只筐,不分昼夜地挖沟、挑土、填浜、建渠、筑坝……硬是把1700亩低洼地填高了1米多。

1

为了改良土壤,他还亲自去上海拉大粪。就这样,蒋巷村的土地变肥沃了,成了有名的海绵田。这时全国刮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风潮,上面要求必须种双季稻,可常德盛却顶着风种单季稻,不曾想,他的单季稻产量竟然比双季稻还高。

一个偶然的机会,常德盛发现自己去年秋播时不慎打翻在稻板地里催过芽的麦种,竟然生长得极为旺盛,常德盛认定了,这种“免耕法”既省工,又省本,是增产粮食的好办法。于是常德盛种下了400亩免耕麦,果然长得又早又好。后来这个方法迅速在江苏以及全国三麦、水稻种植地区推广开来。

1979年,蒋巷村的小麦亩产超过了700斤,加上水稻的高产,一年粮食亩产超一吨。惊动了中央农业部,有人还特地发表了《荒草洼飞出了金凤凰》的文章,蒋巷村一时间成了典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开始实施包产到户。就在全国上下的农村全面包干的时候,常德盛却做出了另一种选择,他把全村的农业机械集中起来成立服务队,筑路建渠、建规格田、盖房种树,累计投放劳力6万余工,当其他地方经过一系列尝试终于明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时候,蒋巷村早已用集体的力量完成了农业起家的重要积累。

在这之后,“产粮巨人,经济短腿”却成了蒋巷村的别号。常德盛感觉到农业已经不能跟上经济形式了,咱也得办企业。可是缺资金、缺经验,最缺的还是人才。嘿,您别说,经过一番招贤,人才还真来了。可是让常德盛没想到的是,几十年的辛苦付出却让这位人才给一下子毁了。当时常德盛和村民没有法律意识,上海来的所谓的能人骗取了合同纸和公章,四处招摇撞骗。一心还在农田里的常德盛万万没想到,有一天竟然被几十个讨债的人堵在了村委办公室,15个法院给他发来传票。原来那个骗子以蒋巷村的名义在外面借了200万元。常德盛一下子就懵了,那一刻,他觉得天都要塌了。最后,他亲自去所有讨债的公司解释,还请了市里的领导作担保,要用发展来偿还这笔巨债。

常德盛说到做到,1991年,蒋巷村办起了化工厂,开工不到半年就创利100多万元。可是这时候常德盛发现化工厂已经有污染的迹象了。经过反复掂量,常德盛顶着村民的反对,硬是把化工厂推平了搞养牛,又规划整合出1000多亩农田分给16个种粮大户进行机械化种植。

1

1992年,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给中国的改革开放注入了一剂兴奋剂。1992年12月,生产彩钢复合板的常盛轻质建材厂成立了,不仅弥补了江苏省建材市场的空白,后来还成为江苏省第二大钢结构生产基地。可就在这期间,常德盛的母亲突然离开了人世,来不及见母亲最后一面的常德盛每念及此,都感到愧疚不已。

如今,蒋巷村的社会总产值已超过10亿元。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从常德盛挑起蒋巷村担子那天开始,到现在已经整整42年了。现在蒋巷村的别墅盖起来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可老常觉得还不够,他又建起了动物园、民俗馆、生态园,还有全省第一家农村三星级宾馆。

“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是蒋巷村的发展道路。来到蒋巷村视察的温家宝总理赞许蒋巷村是“全面发展”,称赞常德盛“最能体会中央的精神”。

谈到对蒋巷村未来接班人的要求,常德盛说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定要让蒋巷村的明天更加美好,村民更加幸福!







860010-113308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