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我是传奇》第一章 第十三节 书中见武,武中见书

CCTV节目官网-CCTV-7 乡约 央视网2016年04月21日 01:12 A-A+

书中见武,武中见书 ——“功夫书法”张来生

1

高3.4米,重150斤,会是一只怎样的笔?在2000平方米纯棉白布上书写,会是怎样的字?

张来生,1959年出生在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中社村,兄弟姊妹七个,排行老四,由于从小体弱多病,又家境贫赛,因此常常受人欺负。他14岁开始拜师习武,靠着天资聪慧和勤奋好学,很快便学会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尤其擅长摔跤和散打。18岁那年张来生离开自己的家乡,到河北唐山当了一名空军。服役期间,他各项成绩斐然,在部队的比赛竞技活动中多次获奖,受到部队首长的肯定和嘉奖,并多次代表部队参加军队武术交流比赛。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拜在了著名的武术大师邓增山的门下,进一步学习武术,使他的武术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提高。四年的军旅生涯铸就了他刚毅、勇武、不屈不挠的军人本色。

1

1982年,张来生退伍回到老家,血气方刚的他希望把武术发扬光大。当时,一部电影《少林寺》让南方掀起一股“武术热”,他通过一位老师的介绍,南下广州,将武术传授给广大青年武术爱好者。在广州漂泊的几年里,他收授了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香港、澳门的武术爱好者。随着张来生知名度的提高和教学经验的增加,他决定在家乡开办一个武馆,把中华武术发扬光大,同时也为家乡父老作点贡献。

1988年,张来生向银行贷款6万元,在家乡开办了一个武馆。凭着张来生在南方的知名度,不少武术爱好者慕名而来,拜师学艺。他先后招收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武者600余人,《中国农民报》、《山西日报》等媒体当时都曾以“全国最大的私人武馆——闻喜武术馆”作为标题报道过。张来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武术教学中,但是武馆的徒弟们都是二十出头、年轻气盛的小伙子,三天两头打架斗殴,这可气坏了张来生。“止戈为武,尚武崇德”是张来生教授徒弟们谨记的武德精神,但是他的苦心教导并没有影响到每个徒弟,这让张来生开始自我省视。他从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武德和品性,先修身律己然后再感化他人。

1

1994年,他开始练习书法,只不过是初中文化程度的他,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他把自己关到房子里,开始临摹各家名帖,一步一步,由简到易、由易到繁,就这么练着练着,他渐渐从书法中领悟了很多道理。由于是练武出身,对武术有着先天的感悟,他把武术中的精华融入到了书法当中,使他的书法形成了有力度、有神韵、有气势,而且飘逸又灵动的风格。而在这时,他的武馆由于疏于管理,徒弟常常打架闹事,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张来生一气之下,于1995年将武馆解散。他认为,“练武必修德,德高功深必敬之。”要想练精武术,就必须把品德修好。

在武馆解散前,他已经开始筹划开办当时运城的第一所民办学校,打算从事教育事业。经过多方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一切手续终于都办好了,就等着开学剪彩了。谁知社会上的流言蜚语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攻击、陷害搅黄了这件事,学校不得已停办。此时的张来生真是欲哭无泪、绝望至极,但是军队练就的刚强、坚毅和不向命运低头的性格使他没有被眼前的这一切打倒,他回归书法,在书法中肆意纵横、驰骋,挥洒他内心的苦闷和彷徨。随着张来生书法技艺越来越纯熟,他已经能很好地把书法中的意、神、气和武术中的式、力、劲结合在一起,以气用力,以意御式,以神发劲,文武交融,相得益彰,把书法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此外,他还练就了一手手握毛笔写大字的绝活。别人拿笔都是五指轻握笔端,他则是满手拿笔,动用全身之力。十几年如一日,张来生每天不间断地练习书法。

1

在纵横捭阖,挥汗如雨的过程中,张来生的人生命运再次发生转变,办学期间的官司问题解决了。早年在广东汕头教授的弟子很多已成为富甲一方的大老板,他们不忘师恩,趁着张来生在家乡表演书写大字之时,开着大奔驰赶来道贺捧场。有了他们的帮衬,张来生自是衣食无忧。如今,他已是中国书法家联谊会会员,著有《中国古跤谱》、《张来生草书千文》等书,还担任

了纪念抗战60周年纪念册《中国第一兵》的副主编,并应邀到钓鱼台国宾馆参加学术研讨会、作演讲。2005年,张来生在北京创建了黄河草书研究院。他认为武术是流动的书法,书法是凝固的武术,文武交融才相得益彰。人称他“书中见武,武中见书”。他跌宕起伏的坎坷人生经历赋予了他书法独特的内涵,字里行间渗透着他对人生的感悟。

“书法不隐藏铁骨,褒贬相宜著春秋。未恼男儿从戎志,换得边庭战乱休。”人的一辈子难得一路坦途,若是能够做到举重若轻、酣畅书写,将是何等的快意潇洒。







860010-113308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