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节目《经济半小时》继续关注来自扶贫攻坚一线的报告。在采访中,《经济半小时》了解到,受教育程度低是老少边穷地区贫困的主要症结之一,教育发展滞后往往是贫困地区最突出的短板。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地处川滇两省交界处,是一个集老、少、边、穷于一身的国家级贫困县。今天的节目呢,《经济半小时》就要去当地看一看扶贫攻坚是如何补上教育这块短板的。
全村人均年收入不到2800元,贫寒子弟望通过教育脱离贫困,政府提供补助、坚定治贫先治愚。
春节刚过,丽江市宁蒗县教育局的工作人员侯世荣就来到了麻里坪村,精准扶贫,精准实施是关键,今天他要为这里的贫困户进行建档立卡工作。
丽江市宁蒗县教育局工作人员侯世荣:马新祥,1968年,48(岁)。
麻里坪村78户村民中只有20多户近年新修了住房,三分之二都还居住在有着七八十年历史的土木结构的房屋中。
麻里坪村是一个摩梭族、普米族和汉族混居的自然村,78户村民中只有20多户近年新修了住房,其它三分之二都还居住在有着七八十年历史的土木结构的房屋中。侯世荣一圈走访下来,全村78户村民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有21户,人均年收入不到2800元。
侯世荣一圈走访下来,全村78户村民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有21户,人均年收入不到2800元。
侯世荣:一年有多少钱收入?
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麻里坪村村民文长命:一年的话只有几千元的收入。
侯世荣:五千元有没有?
文长命:五千元没有。
侯世荣:五千以下的收入。
侯世荣走访的这一家,男主人叫马新祥,女主人叫文长命。家里有三亩地,只能种点土豆和玉米,经济价值低,加上饲养的几只鸡和两头牛,一年辛苦到头,一家四口,人均收入也就1000元出头。
侯世荣:就近务工,打工去没有?
文长命:没有。
夫妻俩其实也想过出去打工赚钱,但是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因为文化程度太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经济半小时》记者:那大哥你读过几年书?
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麻里坪村村民马新祥:我读过四年级,四年级读过一个月,等于三年级毕业了。
记者:那大姐呢?
文长命:我没读过。现在打工都打不了,不识字打工人家不要。
夫妻俩说,因为从小就经济困难,他们都没有机会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现在最大的指望,就是自己的两个孩子能够好好读书,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远离世世代代的贫困。
马新祥:只要成绩好,砸锅卖铁也要供(他们)。
按照现在国家的政策,还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女儿马红英和儿子马红军不但免除了学杂费,每年都还有1500元的生活补助,两个孩子都在学校的尖子班。在这间四面透风的木楞房中,姐弟俩的奖状贴满了大半面墙。
在这间四面透风的木楞房中,姐弟俩的奖状贴满了大半面墙。
《经济半小时》记者:年级13名是吧?那个奖状。
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贝尔中学初三学生马红英:嗯。
记者: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马红英:475个。
记者:那很厉害。有什么样的心愿吗?
马红英:考个好学校。然后找到好的工作。就是让父母享受一下那种。
满墙的奖状无疑是这个破旧灰暗小屋里最耀眼的装饰。然而守着这些奖状,祖孙三人平时只能挤在这张小小的单人床上,四面的木墙都有大大的缝隙,冬天冷的时候,他们只能穿着衣服睡觉。
《经济半小时》记者:我看到床后面有一张木板是吗?就是这样刮风的时候会稍微挡一下。祖孙三个人是怎么睡的,在床上谁睡中间,谁靠墙。
马红英:奶奶睡中间,弟弟靠墙。
记者:为什么弟弟靠墙?
马红英:弟弟小。
记者:最暖和靠墙?
马红英:嗯。
寒冷昏暗的环境却无法磨灭马红英的斗志和梦想,再过几天学校就要开学了,她正在这张桌子上借着门外的光线抓紧复习。
寒冷昏暗的环境却无法磨灭马红英的斗志和梦想,她正在这张桌子上借着门外的光线抓紧复习。
根据统计,目前宁蒗县精准扶贫涉及13189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其中教育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涉及学生共10480人。他们当中,像马红英一样,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脱离贫困的孩子并不在少数。
尽管大年十五还没过,但是在宁海民族中学,高三学生已经提前开学了。教室内,每张课桌上都堆着一摞厚厚的书,教室外,就是他们梦想走出去的延绵大山。
教室内,每张课桌上都堆着一摞厚厚的书,教室外,就是他们梦想走出去的延绵大山。
她叫马佳佳,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成绩在文科班排名第一。
《经济半小时》记者:我看你穿得不厚。
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宁海民族中学高三学生马佳佳:也不是很冷,然后就是要穿少一点,上课的时候比较有精神。
马佳佳的家在全县最为偏远的西布河乡,从家到学校需要坐三个小时的汽车,再走三个小时的山路。家里三个孩子,一家五口守着大山中的几亩薄地,母亲身体也不好,全家挣扎在生活的贫困线上。
马佳佳:特别辛苦,每次回去就是见到妈妈,就是特别苦,然后就会很难过。
记者:心疼妈妈。
马佳佳:嗯。我觉得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然后就是成绩好了,然后以后就可以给他们一个很好的生活,这是我的目标,这样的。
马佳佳高中一年学杂费和生活费至少需要2500元,而家里的年收入也就在5000元左右,要供她上高中、圆大学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有各级政府优惠措施的扶持,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宁蒗的高中学杂费按低于国家标准40%收取。而像马佳佳这样的优秀学生,每年还能享受到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还提出“中国将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对于像马佳佳这样的贫困家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更大的好消息。
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教育局局长杨锋元:我们这个地方气候条件也不好,地理环境都是一些大山,除了一些药材、水果以外,也不能够搞很好的产业。所以我们的目标就是,我们的做法和理念就是要治穷就是要先治愚,而且要扶智,把他的智力提高上来,让他走出这个大山,到外面去学习、工作,家庭就能够得到一些变化了。
宁蒗县是国家级的贫困县,但是早在1996年,县政府就坚定了治贫先治愚的理念,每年在教育资金上面的投入都占到了财政收入的大约三分之一。为了狠抓教育扶贫,除了练内功,宁蒗县还请来了外援,这些外援是谁,又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带去了什么呢?
28年,233名江苏海安支教老师离家八千里,带来高质量教育,让越来越多宁蒗贫寒子弟改变命运。
江苏海安支教老师李金胜:我们距离高考还有100天时间,有没有信心和决心?苦干巧干,真抓实干100天的时间,大家有没有?
学生:有。
李金胜是宁海民族中学高169班的班主任,2004年,他经过选拔,从家乡海安来到了宁蒗支教,这一待就是12年,他和其他海安老师一起,为群山环绕中的宁蒗校园带去了沿海地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又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经验。
李金胜:昨天可能有点睡晚了,抬个板凳到前面来坐吧。
李老师最看重的,就是课堂效率,他说因为这对贫困县的孩子来说,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李金胜:一开始我们这边给他布置家庭作业。后面就发现有个别少数同学他不理解,后面我才知道,那个同学他家里面还没通电,假期的作业给他减少,平时的课堂我们就要抓得更紧,效率要更高。
这天中午,李金胜叫上了班上的一个名叫和金龙的男生,师生俩一起到学校外面的小店吃午饭。这是李金胜惯常使用的方法,一来好和学生谈谈心,做做思想工作,二来也算给这些家庭贫困的孩子改善一下伙食。
师生俩一起到小店吃午饭,这是李金胜惯常使用的方法,一来好和学生谈谈心,做做思想工作,二来也算给这些家庭贫困的孩子改善一下伙食。
李金胜:这个带去吃。
和金龙:谢谢。
李金胜:生活费没有了吧。
和金龙:还有一点。
李金胜:还有一点,这伙食费拿去,买点好的吃一下,你看你这都瘦了。
和金龙:不用了,不用了。
李金胜:拿去。
和金龙:谢谢老师。
和金龙的父母收入很低,但他一门心思想考云南大学。人聪明,就是成绩不太稳定,李金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三天两头找他谈话。
李金胜:我知道这个学生脑袋瓜是聪明的,就是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坚持,怕吃苦。我们千方百计调动他积极性以后,他积极性又上来了,过段时间热度又下去了。
和金龙:以前的时候,上课的时候也不太认真,就是也不怎么抓学习。老师教育多了,也自己比较害羞,就是比较有点,自知之明,或者自责之类的。
在高169班,李金胜往往都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一个。学生早自习,他监督;晚自习,他巡视。考试之后,他不仅要连夜批改试卷,还要坚持自己把试题都做一遍。
考试之后,李金胜老师不仅要连夜批改试卷,还要坚持自己把试题都做一遍。
李金胜:这个因为现在高考题千变万化,要让学生跳出题海,我们老师要跳进题海。
《经济半小时》记者:您今天晚上这里做了题,回去之后才能改卷子是吧?
李金胜:回去今晚尽量把它改出来。
记者:那得加班到几点啊?
李金胜:12点左右吧。
《经济半小时》记者:那明天早上呢?
李金胜:6点钟要进班的。两头黑咚咚,就是早上晚上,中午还要急匆匆。
这样两头黑的生活,李金胜已经过了十二年。实际上支教每三年一轮,每一轮结束以后,他都有回到海安的机会,但是十二年的支教生活,让李金胜对宁蒗的学生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加上出色的教学成绩,学校也对他多次挽留,李金胜每次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留下。
李金胜:特别是很多学生能够成功地考上大学,后面走上工作岗位,改变了他自己还有他家庭的命运,改变这样一个面貌。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虽然辛苦,但是很有意义,也很光荣。所以我就选择留下。
2016年春节,因为高三放假时间短,而往返海安在路上就要四天,李金胜的妻子夏九宏不忍心让他来回奔波,带着读大学的女儿来到了宁蒗一起过年。但既便是一年难得的两次团聚,李金胜更多的时候还是自己待在书房里忙着备课,母女俩则是静静地在另一个房间用电脑看电影,为了不影响李金胜工作,她们把音量调到很小。
母女俩静静地在另一个房间用电脑看电影,为了不影响李金胜工作,她们把音量调到很小。
《经济半小时》记者:声音那么小能听见吗?
李金胜妻子夏九宏:能听见,声音开大了他听到的话就影响到他了。
记者:会发火啊?
夏九宏:有时候会发火,你们声音小点,就这样。
夏九宏就是这样默默地支持着丈夫的工作。十二个寒来暑往,她带着女儿从小学读到了大学,还给家里的老人养老送终。
《经济半小时》记者:最难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夏九宏:就是我婆婆去世的时候。
记者:都是您一个人在操持是吗?
夏九宏:对。
记者:当时您怨过他吗,心里面?
夏九宏:当时叫他回去,他说这边请不到假。
李金胜:当时也不是请不到假,就是这个课的话,不能耽误学生的课,如果一定要请假,是可以请到的,但是学生的课就耽误了,没办法。因为做了支教这个工作,就要把它做好。
记者:那您妈妈有几个孩子?
李金胜:就我一个。忠孝不能双全,真的。
李金胜:来了。
丁爱军:春节在这儿辛苦了。
随着高三开学,回家过年的海安老师们也陆续回到了宁蒗。这天,同住在海安公寓的丁爱军老师专门给李老师捎了点家乡的咸肉和腊肠。丁爱军和妻子蒋英都是资深的英语老师,夫妻俩一起在这儿支教已经十五年了。蒋老师因为今年没有带高三,所以暂时还没有回来。但在这本支教纪念册里,连续五轮支教老师的合照中,都留下夫妻俩的身影。
在这本支教纪念册里,连续五轮支教老师的合照中,都留下了丁爱军和蒋英夫妻俩的身影。
李金胜:我在这,那个时候非常的瘦。第三轮我们拍照就是在当时的操场在修,就是第三轮的。上一轮我们在这个海安老师支教纪念碑前面拍的。
《经济半小时》记者:一张照片就代表了三年。
李金胜:对。
2月22号是元宵节,这天学校里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原江苏海安支教老师朱开宏:十几年了。
丁爱军:十五年。
朱开宏:2001年来到现在,夫妇两个还在这儿。
朱开宏是海安支教宁蒗的元老,早在1988年,他就是第一批35位支教教师当中的一员。离开多年,听说民族中学变化很大,他趁着自己身子骨还硬朗,专程回来看看。
丁爱军:怎样的变化呢?
朱开宏:这个是不可想象的,我就想到咱们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确实重视。这不可想象,不可想象。
《经济半小时》记者:您走的时候什么样?
朱开宏:我2004年走的时候,这儿都没有。
校园面貌今非昔比,这让朱老师吃惊不已。丁老师和李老师又带着他去教学楼前的海安老师支教纪念碑,打算合影留念,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了更大的惊喜。
朱开宏:你好,李万春,你好你好。
李万春:我一看就认出来了背影,我一猜就是你。
这是朱老师第一轮来支教时所教的学生,一听说朱老师回宁蒗的消息,她第一时间就赶到了学校,想再看望一下23年没见过的老师。
李万春:就是太激动了,我都讲不出来,挺好的。我还以为这辈子见不着了。
朱开宏:这个一般人是不能理解的。
李万春:我是心里面是,就是一生中最好的老师,在我的记忆里面。
尽管这天是元宵节,正是合家团圆之时,但许多朱老师的学生都赶到学校看望他,络绎不绝的拜访一直持续到晚上。
张启林:朱老师。
朱开宏:你好,你是?
张启林:张启林。
朱开宏:对。你是?
卢东华:卢东华。都胖成这样了。
这三位是朱老师第二轮支教时所带的学生。这一届学生,按照朱老师的说法,高一他接手时摸底考试的成绩是最差的,但高考时的成绩却是最高的。
朱开宏老师学生:江苏那边可能海拔比较低,然后过来以后可能当时得了偏头痛,他说每天下午五六点以后,吃晚饭以后,坚持走个40分钟,过了一两月以后,他才慢慢适应过来。所以他说很多事情急不来,就像你们改变自己的贫穷一样。
这三位学生现有两位在政府机关工作,一位在经营自己的电脑生意,他们也告诉朱老师,班上的其他同学在大学毕业后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儿时的贫困如今已经成为了笑中带泪的记忆。
朱开宏老师学生:(当时)我们几个人,好玩的几个,一个人去打一份饭,然后每人就拿一个勺,每人吃两嘴就完了。
如今他们命运的改变让他们的老师很欣慰。
班上的其他同学在大学毕业后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他们命运的改变让他们的老师很欣慰。
朱开宏:他们考上学校走上社会就业以后,首先解决自己家的脱贫,愿意帮着乡亲再继续做协助政府脱贫,这就是中坚力量。
而和朱老师同样感到宽慰的还有另一位老人,他叫阿苏大岭,原宁蒗县县委书记,土生土长的他,明白教育对于宁蒗贫困人口的重要性。他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建国后,宁蒗是全国首批28个国家级特别贫困县,而与经济落后相生相伴的是教育的薄弱。学校教学质量普遍低下,直到1988年,宁蒗没有一名学生考取大学本科,中考平均分数与周边县市相差100分。
原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阿苏大岭:落后的根本原因就在这个上,贫穷的根本原因也在这个上。你不解决这个问题,丰富的资源也利用不起来,开发不起来。
发展教育当务之急就是充实师资力量。1987年阿苏大岭四处考察,瞄准了以优质教学著称的江苏海安县,海安也积极响应,双方签下了木材换人才的教育合作协议。
阿苏大岭:这是1987年的8月份,主要是互相支援,是这样的。更主要是他们支援我们,是这样的。我们给他们的那点木材算不了什么,150方木头,这一点真的是不多的。
所谓先富帮后富,28年来,233名海安支教老师来到宁蒗,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到了高质量的教育,越来越多的宁蒗贫寒子弟通过教育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直到1988年,宁蒗县还没有一个人考取本科,而时至今日,2015年,全县共1926名学生参加了高考,其中本科上线已达1088人。江苏海安,云南宁蒗,东西部两个发展迥异的县,有着经济上的差距,更有着教育上的差距。所谓先富帮后富,28年来,233名老师离家八千里,从黄海之滨飞向西部小凉山,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到了高质量的教育,越来越多的宁蒗贫寒子弟通过教育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而如今,他们又加入到了老师的队伍中。
投身家乡教育事业,昔日贫困生今日教学骨干;教育是唯一的出路,学生镜头前说出理想目标。
她叫杨贤,是宁海民族中学高170班的英语老师。30出头的她是学校的英语教学骨干,现在教的两个班都是尖子班。
实际上,杨贤自己就毕业于宁海民族中学,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的学生们,她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杨贤自己就毕业于宁海民族中学,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的学生们,她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宁海民族中学老师杨贤:我们一直坚信的都是只有教育才是唯一的出路,只有通过受教育,才能够走出这个大山,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杨贤是家里的大姐,她还有两个弟弟,当年家中也是靠着深山里的几亩土地维持生计,曾经一度因为凑不齐学费而差点辍学。
杨贤:好像父母只有一千多元钱,就是只能给,只能就是给两个孩子交书费,那么还有一个就交不了,但是当时我是那个,因为我是女孩子,自尊心比较强,然后我当时听到还有一个不能交书费,当时我就哭了。
幸运的是,杨贤遇上了前来支教的海安老师,他们不仅帮她凑够了学费,更是支撑着她走过了少年最艰难的日子。
杨贤:江苏老师他们的知识,比本地老师的知识要丰富,更有耐心,更加地细心,更有爱心。就是那时候我们初中的那个老师,初中的那个班主任,也是江苏的王新龙老师。(当时)我们的条件是很艰苦的,有的时候真的,几个月吃不到一顿肉的情况经常有,所以的话,有的时候在他家吃一顿饭,让我们感到,就是我是感到很满意的,就是在生活上,还有学习上,各方面他都给我了帮助。
如今杨贤有了稳定收入,她的两个弟弟,在高中毕业后,也外出务工,因为有文化,脑子活,现在在建筑工地上从事技术工作,世世代代的贫困,终于在姐弟三人这一辈彻底断了根。
直到今天,只要说起当年的支教老师,杨贤总是心存感激,她说,希望自己也能像海安支教老师一样,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掌握一技之长。
学生们在镜头前说出他们的目标,希望通过受教育,能够走出这个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
《经济半小时》记者:你的志愿是哪个学校?
学生:中山大学。
学生:重庆医科大学
学生:中国政法大学。
学生:西南政法大学。
学生:云南大学。
学生:重庆工商大学。
学生:西南政法大学。
学生:上海复旦。
学生:西南民族大学,我的目标。
学生:杀进川大,马云大家都知道吧。
学生:知道。
学生:有没有我帅?
学生:没有。
学生:对,知道不知道他说过一句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半小时观察:要扶贫,先扶智。
打工没技术,创业没思路,务农没出路,这是贫困地区劳动者普遍存在的窘境。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掌握一技之长,这是拔掉穷根、阻断贫困代代传递的重要手段。而要想弥补教育“短板”,就得解决城乡、东西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就需要有关部门在观念和政策上进一步地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强东西部教育资源的交流,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能够受到高质量的教育,那么就可能会改变他自己以及他家庭的命运。而如果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得到高质量的教育,那么就有可能会改变一个贫困地区的面貌,给他们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03月05日 22:37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教育程度低是老少边穷地区贫困的主要症结之一,教育发展滞后往往是贫困地区最突出的短板。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地处川滇两省交界处,是一个集老、少、边、穷于一身的国家级贫困县。本期节目就要去当地看一看扶贫攻坚是如何补上教育这块短板的。敬请收看。(《经济半小时》 20160305 28年扶贫支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