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13 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 20140723 识心理 防陷阱

来源:央视网2014年07月23日 20:21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首播:

CCTV-1

7月23日19:38

 

CCTV-新闻

7月23日19:38

重播:

CCTV-新闻

7月24日03:45

 

CCTV-新闻

7月24日05:45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前不久,《焦点访谈》节目探讨了遭遇电信诈骗时人们为什么会上当,通过科学试验揭示了几个与此相关的心理学现象,很多观众反映收获不小,并且希望能多了解些这方面的知识。

  2014年5月19日下午,在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附近的一家银行,工作人员接待了年近70的颜大妈,她执意要把家中的5万元存款汇出去。

  老人说她刚刚接到电话,儿子出了车祸,急需钱治病,耽误一分钟很可能危及生命。银行工作人员怀疑她遭遇了电信诈骗,立刻报了警,民警赶来后继续劝她。

  老人情绪激动,执意汇款。可她既说不出是谁打来的电话,也说不清收款人的姓名,民警决定先劝老人回家。

  回到家里老人才终于说出实情,原来当天上午她接到电话,说儿子在外面欠下高额赌债,电话里她还听到了儿子的呼救声。对方让她汇过去10万元,颜大妈说她只有5万元,对方让她把钱打过去,而且不能报警。警察说一定帮她找到儿子,但是颜大妈儿子的电话一直无法接通。

  民警带上老人直奔她儿子上班的公司,一进门颜大妈就看见儿子安然无恙,激动得哭了起来。原来由于公司信号不好,儿子的电话一直无法接通。老人终于知道自己被骗了。老人事后仍旧感到后怕,可当时为什么就想不起来给儿子的公司打个电话,或者先到公司来看一下呢?

  对事件中的线索和明显的破绽视而不见,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研究人员找来10名被测试者,他们被要求注视屏幕上即将出现的画面,并在实验结束后接受实验人员的提问。左上角1号图片是一幅刑事案件中受害者尸体的画面,右下角2号图片是一个蛋糕,左上角换成3号图片大客车,右下角4号图片为衣架。

  实验结束后,主持实验的研究人员开始提问。大部分被测试者在“恐怖、血腥”的1号图片上卡了壳,他们的大脑似乎失去了处理图像中线索的能力。不要以为被测试者答不出问题是记性不好,下一屏,两张中性的图片,这回被测试者都记得很清楚。

  在另一边的监控室里,研究人员通过眼动分析仪,可以监测到被测试者观看图片的整个过程和相关数据。对于恐怖图片,被测试者眼睛的停留时间比较短,实际上是在回避刺激。电脑屏幕换到第二屏,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人们的视线是平均分配的,注意力也相对集中。在面对恐怖画面和普通画面的时候,人们的视线和注意力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这又会给人们的判断力带来哪些影响呢?

  专家介绍,实际上这是人们面对恐惧时的自然的选择,如何尽快地澄清自己,摆脱自己涉嫌某起案件的境地,或者是说如何尽快地把孩子从医院救出来,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而忽略了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判别产生了缺失。

  骗子使用的招数其实就是“障眼法”,这与魔术中的一些做法相类似。

  除了诱导被骗者产生认知上的偏差,骗子还经常运用的一个技巧就是角色扮演。

  5月底的一天下午,一位女士来到建设银行江苏省南通市孩儿巷北路支行,她慌慌张张的样子引起了银行工作人员的注意。工作人员怀疑她遇到了骗子,于是在她转账的时候把卡强行退出了。

  转账被终止了,可电话里的人却指挥王女士到另一家银行继续汇款。看到王女士还要汇款,银行负责人于洪明要求与电话里的人直接通话。对方说王女士是她大姐,于洪明问他知道王女士住在哪里吗?对方回答不出来,于洪明断定他就是个骗子。

  原来在此之前王女士接到一个录音电话,说她名下的一张高额度的信用卡将要收取年费。王女士很奇怪,便按照对方提示回拨了过去。对方自称是银行工作人员,他说王女士的一张信用卡恶意刷卡消费,透支了30万元,这可把王女士吓了一跳,反复声明这不是自己干的,于是对方建议她去报案,并提供了一个公安部门的报案号码。

  王女士赶紧拨通这个号码,说明情况。一个自称公安民警的人说,王女士的个人信息很可能已经外泄,现在警方要冻结王女士的全部资产,还要追究刑事责任。当得知王女士的另一张银行卡中还有100万元存款后,对方说王女士必须到银行网点的自动柜员机上操作,安装防火墙,进行升级保护。其实,所谓的“升级保护”就是“转账汇款”。万幸的是银行工作人员及时发现,阻拦了转账操作,还帮着王女士识别了骗子,她的的存款终于保住了。

  在南通市王女士被骗的事件中,被骗者之所以听从对方的指示,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电话里的人是“公安民警”。模拟“公检法”等角色实施诈骗,在电信诈骗案件中非常多见。

  权威形象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哪些影响呢?心理学研究历史上有一个经典的实验。1961年,耶鲁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研究人员招募来了40个人,要求他们协助实验负责人对一名应考者进行单词测试。如果应考者答不上来,或者回答错误时,以权威形象出现的实验负责人就会要求被招募者操控设备,对应考者进行电击,错误越多电压越高。其实这些设备并不连着电,但“应考者”表演得非常逼真,随着电压的升高,被招募来操控设备实施电击的人处在痛苦的煎熬中。

  虽然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应考者造成伤害,但是在权威人士的命令下,40个被招募者中有26人服从了权威人士的命令,将实验进行到底。实验证明,多数人有一种服从权威命令的特性,在某些情形下人们甚至会违背自己一贯坚守的原则,听从权威人士的命令。这就不难理解在电信诈骗案件中,当受骗者情绪焦虑、紧张、急于寻求出路时,骗子以“公检法”等权威形象出现为什么容易得手了。

  扮演权威是骗子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因为权威意见更容易影响人的判断。人的判断力一旦下降,骗子就容易得手。所以再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从正规渠道核实他们的身份。另外一说到诈骗案,大家还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老年人上当的似乎特别多。这又是什么呢?

  除了经验和心理方面的因素之外,研究人员表示,人上了年纪,在大脑认知功能方面会发生一定程度的退化。

  人类大脑中前额叶和海马区的衰退会导致人们记忆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退化。当衰退到一定程度时,老年人会发现自己开始在信息的狂轰滥炸下犯懵,依靠现有信息进行推理的能力也减弱了。

  玩弄障眼法干扰人的判断,伪造权威性误导人的判断吗,甚至利用老年人判断力下降的特点专找弱势群体下手,这一场场骗局其实就是一场场判断力的较量,明白了这个规律就能更好应对。其实只要见财不贪、遇事不慌,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就能摆脱骗子的陷阱。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4年07月23日 20:21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前不久,《焦点访谈》节目探讨了遭遇电信诈骗时人们为什么会上当,通过科学试验揭示了几个与此相关的心理学现象。扮演权威是骗子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因为权威意见更容易影响人的判断。人的判断力一旦下降,骗子就容易得手。所以再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从正规渠道核实他们的身份。另外一说到诈骗案,大家还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老年人上当的似乎特别多。这又是为什么?除了经验和心理方面的因素之外,研究人员表示,人上了年纪,在大脑认知功能方面会发生一定程度的退化。人类大脑中前额叶和海马区的衰退会导致人们记忆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退化。当衰退到一定程度时,老年人会发现自己开始在信息的狂轰滥炸下犯懵,依靠现有信息进行推理的能力也减弱了。这一场场骗局其实就是一场场判断力的较量,明白了这个规律就能更好应对。其实只要见财不贪、遇事不慌,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就能摆脱骗子的陷阱。 (《焦点访谈》 20140723 识心理 防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