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13 新闻调查

《新闻调查》 20130831 最后的水上人家

来源:央视网2013年08月31日 23:14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采访人物】

  陈起好 渔民

  吴绍明 渔民

  姚剑龙 岳阳县渔政管理局 副局长

  陈爱高 渔民

  吴少富 渔民

  卢益卫 岳阳市渔政管理站书记

  段新贵 渔民

  曹文宣 中国科学院 院士

  蒋兴敏

  罗速红 渔民

  戴四新 岳阳市君山区渔政管理站 站长

  陈华生 岳阳市君山区副区长

  何意如 渔民

  段广美 渔民

  刘凤毛

  虢斌

  段富闪 渔民

  王文国

  段传甲 渔民

  记者:今天刚打的吗?

  渔民:嗯。

  记者:那打的量算是怎么样,和平常比?

  记者:你看就这一点点,鱼虾都没有了。

  陈起好(渔民):现在搞虾一天搞三十 二十块钱,最好的搞百把块钱,不够我们生活。

  洞庭湖的禁渔期是每年的3月到6月,7月份禁渔期刚刚结束,应该是捕鱼的好时候,但渔民们却反映捕不到鱼。

  吴绍明(渔民):洞庭湖这一带,像我们渔民只有插(迷魂)阵,搞这个小虾生活都过不了。

  渔民:我们现在不好说是渔民了,我们现在应该叫虾民,专门抓虾的,前几年下迷魂阵抓得多一点。

  很多渔民说,由于今年不准用迷魂阵的方法捕鱼,不仅鱼捕不到,连虾也捕不了多少,这样下去生活难以维持。那么渔民说的这种捕鱼量大的迷魂阵为什么被禁止呢?

  姚剑龙(岳阳县渔政管理局 副局长):迷魂阵它的那个网是入泥的,上面是出水的,只要是水中的流动的生物,不光是指鱼类了,甚至幼小的江豚,在经过这个地方的时候无路可逃,但是我们法律上面,渔业法没有禁止,我们湖南省渔业条例禁止了,所以它这个是非法的。

  迷魂阵是用竹竿做成的固定捕捞工具,由于它的网眼很小,大鱼小鱼都能一网打尽。

  同期:网眼很小。

  同期:像这么大点鱼,按我们的规定是可以捕的吗?

  同期:不行,不行。

  同期:现在等于是把它放生是吧?

  同期:对。

  同期:很明显大小鱼一网打尽就是这意思?

  同期:对。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是与长江相通的少数几个湖泊之一,为了保护渔业资源,保护在这里生活的江豚等珍稀水生动物,从去年开始洞庭湖禁止渔民使用迷魂阵及其它将鱼一网打尽的捕鱼方式。

  记者:去年你们还在插阵子是吧?

  陈爱高(渔民):去年政府不准插,他们来的政策太快,我们无法接受,就是说我们插阵子插了,他们就用刀子砍,毁坏我们的渔具,我们就是有时间偷插着,感觉产量比往年的产量都要高。

  记者:就等于是他们砍了以后你们再插?

  陈爱高:对,他们走了,我们回家把这破网片,砍烂的破网片再拉回来之后重新补救,补救之后再慢慢插水里去。

  记者:那不就跟打游击战似的吗?

  陈爱高:没办法,我们只有这种生活的方法,我们没有选择,除了这个插阵子。

  记者:没有别的捕鱼的办法吗?

  陈爱高:没有,我们世代相传,多少代都用这种方法,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我们也只会这样。

  陈爱高祖籍江苏,78岁的父亲上世纪70年代从江苏到湖北洪湖打鱼,后来转到洞庭湖。陈爱高说,父亲在洞庭湖打了20多年的鱼,用的都是“迷魂阵”捕鱼。

  记者:您了解没有啊,这个阵子到底什么时候发明出来的?

  陈起好:这个阵子,听我们老年人说,在唐朝就发明出来。

  记者:那么早啊?

  陈起好:嗯,唐朝就发明出来了。

  洞庭湖当地的渔民原来用丝网捕鱼,20多年前,随着外地渔民进入洞庭湖捕鱼,迷魂阵这种捕捞方式被引入洞庭湖。

  渔民:就是这个阵子,像这样的,插在水里。

  姚剑龙:当时作为一种洞庭湖比较先进的生产捕捞工具引进的,那个时候应该在70%以上的都是使用这个东西。

  洞庭湖是与我国与长江相通的少数几个湖泊之一,不少长江的鱼回流在这里产卵,湖里渔业资源丰富,因此不少外地渔民都来这儿用迷魂阵捕鱼。

  吴少富(渔民):从山东跑到江苏,江苏又跑到这里。

  记者:为什么到江苏又挪了呢?江苏不好打鱼呀?

  吴少富:那里打鱼不行,它有闸管着,它没有通江,鱼游不上去,这个湖出来进去鱼容易上来。

  卢益卫(岳阳市渔政管理站书记):洞庭湖有来自很多省和县的渔民,像江苏的、安徽的、湖北的,包括四川的等等,原来我们做过调查,在东洞庭湖捕捞有九个省,二十多个县的人,常年这么多捕捞渔民,在洞庭湖生产生活,资源毕竟还是有限度的。

  洞庭湖的水域面积有425万亩,分为东洞庭,南洞庭和西洞庭,由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三个市管理,其中岳阳市管理的东洞庭湖占整个洞庭湖70%的面积,宽阔的水域养育了多种鱼类。

  记者:老爷子,您刚来洞庭湖的时候,当时湖里面好捞鱼吗?

  陈起好:好捞啊。

  记者:鱼量大吗?

  陈起好:那鱼比这厚(多) 哦,现在没有鱼了。

  记者:那个种类怎么样?

  陈起好:种类也很多。

  记者:您跟我数数,一般湖里有啥鱼?

  陈起好:青鱼、鲤鱼、鲩鱼、胖头、白鲢、喜头,各方面的鱼都有。记者:这么多年下来以后,有没有一些鱼见不到了?

  陈起好:是的,有的鱼呢,这个现在湖里也改变了,已经看不见多的鱼了。

  记者:你今年多大?

  段新贵(渔民):我1972年(出生)的。

  记者:你也是从小在湖上长大?

  段新贵:就在湖里生的。

  记者:你们那个年代的时候,这个鱼多不多?

  段新贵:还有蛮多。

  记者:有没有现在见不到的那种鱼?

  段新贵:有。

  记者:是哪种鱼?

  段新贵:火烧边、墨细刁、乌龟甲鱼、白鳝,那有蛮多种数鱼,我们没有看到了。

  记者:那么多啊?

  段新贵:嗯。

  记者:现在是完全看不到了吗?

  段新贵:洞庭湖里没有这样的鱼了。

  曹文宣(中国科学院 院士):长江鱼类资源现在非常不乐观,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就是那个胖头鱼,四大家鱼,60年代的时候,长江四大家鱼的产量从重庆巴县一直到江西小孤山为止一千亿尾,现在多少亿。现在30亿尾,比原来少了很多,3%了嘛,少了很多了的,特别是现在产出来的卵。我们禁渔,像现在这样长江中下游,四五六三个月禁渔,不许渔民捕鱼,过了6月30号,7月1号开始,他又捕起来了,刚刚繁殖出来两三个月的小鱼都捕起来了,迷魂阵什么都搞。

  渔业资源的减少与气候的变化、环境的污染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渔民为了多捕鱼,多获利,采用了迷魂阵,矮网、网围和电力捕鱼等方式,客观上加速了渔业资源的减少。为了保护生态资源,2002年长江全流域开始实行每年3个月禁渔期。

  记者:每年的7、8月份,是洞庭湖水位最高的时候,从9月份开始,水位开始下降,进入枯水期,2006年以来,枯水期的最低水位不断被刷新,现在您看到的这片水域,到时候会干旱见底,甚至大卡车都能开得进来。那个时候最小的水面甚至不到现在的1/3,这种环境的变化,使得洞庭湖过去的的鱼种,由120多种变成了20多种,而捕鱼量,由上个世纪50年代的45000吨每年,到现在也就是10000吨左右,这种情形之下,湖上的渔民,他们的生活到底发生了什么的变化,而他们是否还会像自己的祖辈那样,带着所有家当,继续漂在湖上呢?

  常年住在湖上的渔民,都有一条供吃住的生活用船,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连家渔船,几平米大的小船屋就是渔民几代人生活的家。

  记者:平常你们就是在这个上边睡觉是吧?

  渔民:是的。

  记者:那个下边里边是干吗的?

  渔民:冬天下大雪的时候就上里面去睡觉。

  记者:这个出入就从这儿出,我看怎么没梯子呢?

  渔民:很难啊,就是没有办法,就这么下去。

  记者:来演示一下?大人也这么下去是吧?

  渔民:大人也这么下去,你下去看看瞧瞧。

  记者:我瞧瞧,是这么下去吗?标准吗?

  渔民:很麻利。

  记者:里边大概得有个,一米来高吧,一米二左右吧,哎哟碰脑袋了。

  一代代渔民在湖里出生,湖里长大,小铃铛并不是孩子们童年的玩具,而是如同救生服一样的安全装备,清脆的铃铛声,会时刻提醒大人们孩子的在船上的方位,以免孩子掉入湖里无人知道。

  记者:伸懒腰呢,他是谁呀?

  小孩:我弟弟。

  记者:哦,他几岁呀?

  小孩:两岁。

  记者:那你告诉我,他为什么挂一根绳子呀?

  小孩:怕他掉河去。

  记者:哦,怕他掉河去。这小家伙几岁了?这是您孩子?

  渔民:我的孙子。

  记者:这儿所有的小孩都戴这个东西吗?

  渔民:嗯。

  记者:这个管用吗?

  渔民:管用。

  记者:就这么几个?有小孩掉过吗?

  渔民:有。

  记者:出过事吗?

  渔民:出过。

  记者:就是掉进去以后就没捞上来?也有这样的事?

  渔民:有,大人不知道。

  记者:这是后来才有的这些东西是吧?

  渔民:嗯。

  蒋兴敏是云南人,今年初才嫁到了洞庭湖,半年多时间过去了,蒋兴敏还很难适应湖上的生活。

  蒋兴敏:我那时想着,坐船肯定很好,在湖面上有风吹,吹了肯定凉快夏天,哪想到说会刮那么大的风,最近刮那个大风都吓死我了。

  记者:最近那风有多大?

  蒋兴敏:有一次大半夜的刮风,我估计那风有七八级,船都离锚了跑了,下的那个大锚,下到水里面都被刮起来,船都离了。

  记者:拖着那锚都得动是吧,那个船,当时这个船里边晃到什么程度?

  蒋兴敏:晃,旁边那秋千坐坐,就是那个样的。

  记者:那秋千啊。

  蒋兴敏:这样晃晃晃。

  记者:当初你把女朋友,带回家里边的时候,你有这种担心吗?

  蒋兴敏丈夫:我怕她不习惯,怕不适应。

  蒋兴敏:他经常担心,他说我现在担心又没房子,在这儿一刮风你就说怕,说不定哪天一怕,起来悄悄地就走了。

  记者:他跟你说过啊。

  蒋兴敏:嗯。

  在湖上生活首先要面对安全问题,特别是小孩得安全,等到孩子长大以后,他们能否顺利接受教育, 又是渔民们面临的又一难题。

  陈爱高:因为我们打鱼的人居无定所,怎么可能去送孩子去上学呢?今天到这打鱼明天到那个方向打鱼,相隔几十里路,这个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那个时间不可能有住读,因为我们那个时间那个社会和现在有很大的差异。

  1973年出生的陈爱高从小跟随父亲打鱼,他说由于湖上生活不固定,当时渔民的孩子很少有上岸读书的。现在自己的下一代想办法也要上岸去读书。

  陈爱高:因为我不认字吃过亏,在这方面我不能叫我孩子走我的路。

  记者:当时上学容易吗?从湖上把孩子送过去。

  陈爱高:不容易,但是我们可以给孩子,比如说找一家住宿的地方,一年给人家多少钱,就是叫我小孩在那边安置的那个地方,叫小孩每天去上学,我和我的爱人,每天在洞庭湖打鱼。

  陈爱高妻子:现在就觉得自己当爸爸妈妈的时候很对不起小孩,一年只见小孩几次,我见到小孩的时候,小孩抱着我的时候,我亲他的时候,他夜晚亲我的时候,我跟他说我的小孩很可怜,都那么说。

  为了儿子上岸读书, 父母必须忍受与儿子分离的痛苦。

  记者:那你现在基本上就是每个假期都回来?

  陈爱高儿子:嗯。

  记者:寒假回来吗?

  陈爱高儿子:回来。

  记者:你自己是愿意住在岸上,还是愿意住在船上?

  陈爱高儿子:住在岸上。

  记者:你说你喜欢住在岸上,我看你一到假期马上就跑回来?

  陈爱高儿子:思念家人嘛。

  记者:想你爸你妈?一般来说你多长时间见不着你爸妈?

  陈爱高儿子:半年。

  记者:哦,半年的时间是吧?从小学一年级以后一直这样吗?

  陈爱高儿子:幼儿园。

  记者:啊,从幼儿园?那时候你要想你爸你妈怎么办?

  陈爱高儿子:只能在脑海里面安慰一下自己,就比如说爸爸妈妈很累,没有时间来看我们。

  东洞庭湖上的孩子要读书,必须上岸到岳阳市和周边的县城去读,由于一年要交几千元在别人家里借住,有的家庭放弃了让孩子上岸读书的想法。

  吴绍明(渔民):老大跟我打鱼。

  吴绍明妻子:只上一年(学)。

  吴绍明:老大只上一年,跟我打鱼,我的小女儿没上。

  记者:是一天都没上,还是上了一段时间?

  吴绍明妻子:一天也没上。

  记者:今年多大了?

  吴绍明妻子:18岁。

  记者:小女儿掌上明珠的,当时没想到让她去念书?

  吴绍明妻子:这会儿后悔也没用了,已经这么大了,学校也不收了。

  记者:当时孩子有没有吵过,说要想去念书?

  吴绍明:念书想念,就是我们的房在湖上,又没有人带,一开始搞鱼,从我们江苏过来也挺穷的,也是经济不怎么好。

  吴绍明妻子:又没有房子,租房子一年都得几千块,当时学费一年得万把块是吧。

  记者:那你现在认多少字?

  吴绍明女儿:自己的名字反正会写。

  记者:那其它的呢?

  吴绍明女儿:其它的会一点,慢慢学嘛。

  记者:你要看个报纸、杂志什么的,能不能看懂吗?

  吴绍明女儿:看不懂。就是看电视,看电视上面学字,会那么一点。

  来自江苏、安徽等地的外来渔民子女,如果要在洞庭湖周边读书,还有一个户口的问题,但由于渔民们长年在洞庭湖上打鱼,有的早已脱离了原籍的户口,成为洞庭湖上没有户口的天吊户。78岁的陈起好20岁时就离开了江苏老家,外出打鱼。

  陈起好:我这个结婚在哪里呢,在江苏省洪泽县临淮乡打的结婚证。

  记者:你那会儿是有户口的?

  陈起好:那有户口。

  记者:您户口啥时候就被注销了就没了呢?

  陈起好:我们跑外地了,就户口就丢了,丢了几十年了。

  记者:回过老家吗?

  陈起好:没有。

  记者:后来再也没回过?

  陈起好:再也没回过。

  记者:在你从小长大到现在的这个过程当中,没有户口这个事对你来说这事有多大?

  陈爱高:没有户口就意味,就像一个黑市上的人(黑户),没有户口就说想到远地去,问你身份证没有,住宿也好,坐车也好,一切都不可能。这个没有身份证简单地说,就是我的孩子上学的时候,就是说那家(借住家庭),那家就说是他家的孩子,他说身份证呢?他们就撒谎说我们在办,就是这样。

  记者:就一直拖着,一直拖下来。

  陈爱高:就这样拖着,慢慢拖。

  渔民常年过着漂泊的生活,基本上与外界隔绝,他们生存的唯一依靠就是打鱼,但随着生态的变化,渔业资源的减少,禁渔期的限制,靠打鱼为生的渔民生活出现了困难,在长江流域有14万多户渔民,有近30万人,近年来,这个一度被人们忽视的困难群体,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为了改善渔业资源,2002年6月,长江沿岸六省首次开展了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为解决渔民的生活困难;2002年长江全流域禁渔后政府给渔民发放休渔期生活补助,2006年开始为渔民提供渔船燃油补贴。

  曹文宣:其实我们国家每年不少花钱,花的钱比捕捞的产量的钱还多,每年放流至少两亿,花两亿元在长江放流。那些小鱼,多少亿(尾),三千万(元)、四千万(元),更重要的是什么是油价补贴,对于渔船的柴油实施油价补贴,2010年是175亿元,这个就是当然包括海洋的。长江,我听他们江西、湖南的讲,江西是3.8亿元,湖南是2亿元,这个柴油价补贴,国家拿几千个亿去奖励你去捕幼鱼,破坏资源,这说不过去。与其拿这个钱捕鱼,还不如拿这个钱把他(渔民)安置起来。

  洞庭湖渔民的生存困难引起湖南省的重视,2008年11月,湖南省启动了洞庭湖区专业捕捞渔民解困工作,并在2010年将渔民解困工作扩大到了“湘资沅澧”四水流域。

  记者:你以前住过房子吗?

  陈爱高:以前没住过房子,漂在船上怎么住房子,那除非有一天上街到集市上住旅社,那差不多叫房子,没住过房子。

  记者:长大的这个过程当中,曾经在街面上走的时候,羡慕过那些吗?住在房子里边的人。

  陈爱高:我们在湖里漂流惯了住在船上,房子对我们来说是个很远很远的一个奢望,我们这些渔民还是很贫穷的,我敢说的话没有一家能买得起房子。

  卢益卫:渔民解困,我们通常说的解决连家船的问题,应该先解决他们的住房,这是第一。第二,从基本的问题上,还要解决他们的户口,更重要的一点要解决他们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的知识的问题。

  渔民解困,每户连家船的渔民能得到政府的2万块钱补贴,用于在岸上解决住房,君山区是岳阳市最早进行渔民解困工作的,2007年底一场大雪压跨了渔民冬天在湖堤边搭建的窝棚,渔民生活陷入困境,君山区政府出钱为15户无房的捕捞渔民修建了住房。2009年3月,湖南省实施洞庭湖区专业捕捞渔民解困工作后,君山区又为住在连家船上的渔民修建了渔民新村。

  记者:什么时候住进来的?

  罗速红(渔民):我们是2009年。

  记者:您好,这是您妻子,是吧?

  罗速红:对,这是我老婆,这是孙子。

  记者:这是有几间?

  罗速红:有三室一厅。这是大厅、小厅。

  记者:这边是有两个房间是吧?

  罗速红:这边两个房间。

  记者:这是儿子的房子吗?我看这是小夫妻的照片。

  罗速红:对,儿子的房子。

  记者:这是老几?

  罗速红:这是大儿子。

  记者:哦,这是大儿子,他们什么时候结的婚?

  罗速红:他们是前年。

  记者:也是上岸以后是吧?

  罗速红:嗯,上岸以后。

  世代打鱼,以船为家的渔民,没有想到因为渔民解困的政策,他们告别了连家渔船,在岸上有了新家。

  记者:各位老家都是哪儿的?

  渔民:我们都是华容的。

  记者:像你们老家是在华容的话,过去在老家华容那块儿有没有自己的房子?

  渔民:我们没有,我们属于连家渔船。我们祖辈下来以后,我们都住在船上,一般都是那个小船,现在的船大一点。

  记者:那像你们小船的时候,不可能一年到头全在船上待着?一家几口人?

  渔民:搭棚。

  记者:搭棚在哪儿搭?

  渔民:在岸边。就在六门闸的时间比较多,就在堤边上,水一来了,我们就挪一点,水来了,我们就挪一点。

  记者:那你拿到钥匙,开了家门来看家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样?

  渔民:那个心情不用讲了,打了几十年鱼,从小生长在湖里,住在湖里,现在住这个房子,那个人起码都十多天半个月没有睡着,睡在床上了,又下来看一下。

  记者:按说应该睡觉睡踏实,反而睡不踏实了。

  渔民:那个心情激动了,第一进来的时候,马上把我父亲我老妈原来的照片放进来。

  记者:这就是第一天就挂那儿了。

  渔民:嗯。我的父母在水上漂流一世,那时候只想搞一个瓦房,能让我父亲和母亲老了,安顿一下晚年就可以了,但是想不到我老爸是在2008年过世的,我老妈是在2002年。这回我就跟我老婆讲,明天第一次进去我就把我老妈、老爸照片拿过去,邀请他们也住上新屋,当时有一种唯心的感觉,在我们心理上对父亲老妈尊敬和怀念。

  君山区管辖范围之内的渔民有450户,2009年渔民解困,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了92户渔民。 

  记者:房子盖好了,但毕竟是92户人有的是集中居住,有是分散安置。那这样的话,肯定房屋质量包括进来年头都不一样,那你怎么保证政策落实到每一个渔民身上的时候是公平的?

  戴四新(岳阳市君山区渔政管理站 站长):两点,第一点在用钱方面公平。怎么呢,补助的钱一分不少给大家,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我征求你的意见,你需要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我不是先做房然后让你来,而是你先说好了,然后再建房。

  记者:这个房子恐怕每户两万块钱盖不起来。

  渔民:盖不起来,但是我们君山区政府也帮了,政府给我们补助,把水电给我们接通不要钱。

  陈华生(岳阳市君山区副区长):在我们政府觉得这个群体,应该给予关照,在湖上漂泊几十年,实际上被社会已经遗忘了,这部分人。

  根据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的信息,2009年洞庭湖区渔民解困帮助2332户无房家庭、涉及7750人,1038名无户籍渔民办理了落户手续,适龄的渔民子女全部安排就学。

  记者:2009年有一个政策说要给你们办户口,刚听到这个事的时候,当时心里什么感觉?

  陈爱高:不太可能。

  记者:不相信?

  陈爱高:不相信。

  记者:既然已经话摆在这了,给你们办怎么会不相信呢?

  陈爱高:你说我们这个打鱼的,怎么想到政府会给我们去办理户口?

  2009年陈爱高一家三代盼望多年的户口问题,得到解决,子女未来的上学不用因为户口担忧了。在洞庭湖,原来像陈爱高一样,没有户口,没有人管,但长期在湖上捕鱼的渔民,被人们称为天吊户。渔民何意如就是无人管的天吊户,他在湖中过着比较封闭的生活,2009年渔民解困可以办理户口时,他并不知道,所以至今他仍然没有户口。

  何意如(渔民):我懂事的时候就没有户口。

  记者:你父亲的户口,已经在老家被销掉了是吗?

  何意如:嗯。

  记者:那后来他就一直没有户口?

  何意如:一直没有户口。

  记者:这样你们子女肯定也没有户口?

  何意如:没有。

  今年34岁的何意如老家在沅江,父亲在洞庭湖打鱼30多年,何意

  如15岁那年父亲在湖里去世,就埋葬在湖边。

  何意如:他是9月11日死的,就埋在那里。

  何意如说父亲死时也没有户口,现在自己的儿子上小学了,也在等着办户口。

  记者:跟什么部门反映过这事没有,户口没有,然后补一个户口?

  何意如:我年年去找,去年找,今年找,执法部门说到沅江去找,我到沅江去找,又说到岳阳去找,我又不知道找哪一个啊,我文化又低啊。

  记者:所以就一直拖到现在?

  何意如:一直拖到现在。

  何意如没有连家船,在洞庭湖丰水期时他和一些渔民借住在湖中岳阳县苇业公司的房子里,到了枯水期苇业公司收芦苇时需要用房时,他就到湖边搭窝棚居住。

  记者:可我看好像现在你的同伴也有不少,有多少人一起住在这儿的?

  何意如:有六七户,都没有住的地方。

  记者:像你这样的天吊户有几个人?

  何意如:有三户。

  卢益卫:天吊户的问题,通过2009年渔民解困以后,应该说是符合当时我们省政府规定的条件都应该解决了。

  记者:我们也的确了解到,还有一些人依然是天吊户,没有户口,没有身份证,像他们这样的人,还有可能再有一次机会恢复进来吗?

  卢益卫:那个问题就要看我们国家的政策了,像这样反映这样的情况

  大部分都是外省的渔民,也可能他们在他们所说的当地,乡、镇、村有户口,也有田有地,这个不能排除,所以在确认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要进行调查研究。

  渔民上岸涉及民生和生态两大问题,渔民靠打鱼为生必须要多捕鱼,而日趋减少的自然资源,又需要渔民减少捕捞量以达到生态的平衡,国家鼓励渔民在岸上寻找一些工作机会,有条件的可以转产转业,解决实际的生活困难。但是渔民是否愿意放弃世代相传的打鱼生活,去适应岸上的生活呢?

  住在东洞庭湖黑嘴水域的60多户江苏籍的渔民,在2009年渔民解困时都分到了安置房,但是他们现在仍然住在连家船里,在湖上以打鱼为生,他们为什么不选择上岸定居生活呢?

  记者:我听说你们这几户都没在那儿住,这是咋回事呢?

  段广美(渔民):都没住因为这房子它是危房,不敢住。刚才不是说吗,不敢住。它一起风,那个上面糊的白墙在里边几十年了,都老化了,再一个一起风,人到里边去,哗,掉下来,快让,让,墙的灰都掉下来了。

  渔民反映安置房是修建了20多年的老房子,质量不好,而且还没有房产证。房子离现在渔民打鱼的地方需要坐40分钟的车,原本属于岳阳市监狱家属区,是2009年由岳阳县渔政局用每户渔民的2万元房屋补贴费购买的。

  记者:这儿写着呢,渔民安置房,238号,可是从窗户里边看得挺清楚,里边肯定是没住人,养了一窝小鸡。那你理解这事吗?给渔民安置房子,他们又不来住。

  刘凤毛(邻居):他们嫌住在这里不方便,住在这里到湖里打鱼太远,再一个湖里禁渔的时候,住在这里没有生活来源。

  虢斌(邻居):他住在船上他可以以打鱼为生,住在房子里干什么?喝水都要钱,只有呼(吸)空气不要钱。

  渔民除了担心上岸比在船上生活开支大,没有生活来源以外,有的渔民也舍不得几辈人辛苦打鱼积攒下来的家当。

  段富闪(渔民):我可以把船上的东西全部都抛弃,我主要就是我爸妈,他们不舍得,他们毕竟是辛辛苦苦,这么大年纪了,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不管怎么说,也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就跟养个小猫小狗一样,一点点长大的,丢了肯定不舍得,就是这种感觉。

  对于还没有上岸居住的渔民来说要离开几代人生活的渔船还有很多的不舍,那么,已经在岸上居住的渔民对上岸的生活又有什么打算呢?

  记者:参观了你们的陆地上的房子,渔民上岸嘛已经上岸了,但是作为将来的生计来看,你们觉得你们能够放弃打鱼吗?

  渔民:有一部分已经转了,开餐馆有几户,开出租房的也有,我们现在10%到15%左右,改行的转产的。

  记者:那像你们几位呢?也都算比较年轻,就是曾经有过这个念头吗?在陆地有房子,我现在也转业吧,乘机离开这个打鱼这个行业?

  渔民:干什么呢,转业转行,50岁的人了,这个卖力气活做不动。

  记者:你这边也需要卖力气?

  渔民:你要是搬砖、砌房子,那个体力活重得多吧。你这个开船必定还是舒服得多,是不是?

  记者:也比较过内心里面?

  渔民:肯定比较过。

  记者:就是你们自己就觉得肯定不会转业转行,子女这块怎么考虑的呀?

  渔民:子女肯定不叫他打鱼了,下一代不叫他打鱼了,打鱼没那么挣钱。

  记者:现在有没有就业的子女?

  渔民:我的那个小孩在大船上当水手。

  记者:就已经不是做渔民了,传统意义上的渔民了?还有吗?有谁家的孩子已经开始上班了工作了?

  渔民:我的小子在岳阳上班。

  渔民:我的大的打工去了,超市里。

  记者:打工去哪打工啊?

  渔民:长沙,他们自己呢是愿意跟着父亲在一起,读了书了就说打鱼辛苦,他不愿意跟我打鱼,他自己找事做。

  68岁的渔民王寿春,祖辈三代都在湖上打鱼,为了照顾儿子上岸读书,王寿春除了在湖里打鱼之外,也在河里进行网箱养鱼。

  记者:像这么大点能上市了吗?

  王寿春(渔民):能上市了。

  王寿春的儿子王文国现在没有和父亲养鱼,而是在岸上承包土地种植南瓜。

  记者:你也是从小在渔船上长大吗?

  王文国:是渔船上长大的。

  记者:那你怎么想到搞种地的事呢?

  王文国:我看我老爸他们祖祖辈辈打鱼也挺辛苦,从早到晚的特别辛苦,老爸他们送我们读了那么多书。

  记者:你读什么书?

  王文国:农校,读了农校,专门学种植,也学了种植,也学了养殖。

  王文国第一年承包了五百亩地,通过贷款,四处借钱,投入20多万元种植南瓜,结果亏了17万。

  记者:这第一年亏,那第二年有没有想南瓜也碰不得,放弃得了?

  王文国:没放弃,当时我总结了是管理上的失误,大面积种植,一个管理,一个农工调配上失误了,瓜是长出来了,烂在地里了,人员没跟上。

  记者:第二年情况怎么样?

  王文国:第二年大概挣了60多万,那年挣钱就买车买房就买齐了。

  王文国,毕竟有农校的知识背景,也有关系去筹集资金种地,而对大多数没有文化,缺乏技能的渔民来说,要放弃打鱼从事其它行业,这条路是否走的顺利呢?

  段传甲(渔民):工作也找不好,没有文化也搞不好。

  段传甲上岸以后曾经放弃打鱼,去运沙船上工作,由于不适应,后来又回到湖里,重新干起了打鱼的老本行。

  记者:那分配你的活是干什么?

  段传甲:分配我起锚,搞不好,那个运输船上全部是高科技产品。电钮、按关、开关都是那个东西,我又不懂,又不懂电。

  记者:那你问清楚,按哪个按钮按不就得了?

  段传甲:搞了几个月,不行,搞了四个月。

  记者:是人家说你不行,还是你自己觉得不行?

  段传甲:他也说我不行,我自己也感觉不行。

  中年以上的渔民很多都没有读过书,没有文化要转行干一些有技能的工作很难适应,针对这种情况,有渔民上岸的地方,政府每年都会组织一些职业技能培训,以扩宽渔民就业的范围。

  记者:您看您搞渔政搞了十几年了,您理解的这个渔民上岸是说只是在渔民打鱼的时候给他一个岸上的居所,还是说真正将来引导渔民彻底上岸?

  戴四新:我们现在分两方面做,第一是先让你上岸解决你的安居问题;第二你的下一代渔民必须转产转业,你渔民的儿子不能再打鱼了,你要从事其它行业。

  记者:你刚才说年轻的我相信,他们愿意上岸,但是年老的,包括中壮年的,这些人他们怎么办?

  戴四新:中年像40岁以上到60岁之间的渔民,让他转产转业是比较困难的。我们是怎么认为呢,继续在这儿打鱼,给你一些优惠的政策,像惠渔的相关政策要给你到位。

  岳阳市君山区的渔民如果愿意打鱼的仍然可以打鱼,只是打鱼的方式变了,他们用丝网代替迷魂阵捕鱼,又回归到传统渔民每天早出晚归的生活方式,在休渔期,他们也会在岸上打一些短工补贴家用。

  陈华生(岳阳市君山区副区长):我觉得这个渔民上岸,至少把他下一代的问题解决了,我现在能安居在这里,他的子女入学都解决了,他再如果能读到高中大学,他就不可能下湖打鱼了。

  字幕:2013年6月2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了《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实施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了“以船为家”渔民安置工程。

  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改善以船为家渔民居住条件,推进水域生态环境保护。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3年08月31日 23:14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他们是一群被社会遗忘的人。他们一生漂泊在湖上,没有房产,没有户口,世代打鱼,以船为家。他们是洞庭湖上的渔民。近几年来,因为禁渔期的实行和鱼量的减少,他们不得不陆续离开湖里的家,上岸面对全新的生活。本期《新闻调查》走进洞庭湖,为您呈现他们的世界。敬请收看。 (《新闻调查》 20130831 最后的水上人家)